今天,高考结束了。无论结果如何,这都是对自己的答复、对父母的交代,也无需忧虑,你只须记得你曾挥笔陈词、巧思秒解、稳扎稳打过…各地战况、个人战绩暂且不论,因为上了战场,便是英雄!
若干年前,观车君也是历经这一“鏖战”而归。归来时除了一如既往的平静外,大概能想到莫过于再也无需那频繁的考试之类的。但仔细想想,生活是需要考验的。学习有考分参照,工作有绩效考核,企业当然也必在销量下正名…六月,如期而至不仅是高考,5月SUV车型排行榜也公布了,但有观车君发现有一项标准在缺失——最小离地间隙。(车型前十名,只有3个车型注明了这一参数)
最小离地间隙,是指汽车停放水平地面上,在额定满载的前提下,其底盘最下突出部位与水平地面的最短距离,反映了车辆通过各路况的适应性能。对于野外来讲,较大的“最小离地间隙”数值,意味着可以松翻越坡度较大的坡道,可以放心的驶入一定深度的河流,也可以高速的行驶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对于城市而言,既不用为曲率较小的坡道而担心,也不用为停车上下马路牙子而过于谨慎。
最小离地间隙,作为判断车辆在复杂情况下通过能力的重要参数,轿车尚且需要标明,以便提醒消费者及车主,为何强调车辆必须具有一定通过性能的SUV车型,目前很多车型却不再标注?是SUV车型的“最小离地间隙”数值一定比轿车更大,而无需注明?还是这一参数已经无关紧要,仅以符号的状态而存在?因此,观车君从三个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探究,且与各位看官分享:
工作条件不同,通过性能要求不一
城市SUV面对的路况与轿车基本一样,注重公路性能,车辆的运动性及操控舒适性是核心指标,虽具有一定的通过性能,但应付一般的乡野小路尚可。而硬派SUV注重车辆野外的适应能力,砂石路、冰雪路面、松软路面、壕沟等是硬派SUV热衷征服的对象,最小离地间隙一般设计在220mm左右,有些尺寸更是超过250mm。像吉普、路虎、北京BJ系列等,最小离地间隙是厂商必须注明的,但对于哈弗H6、途观、荣威RX5等城市型SUV,“最小离地间隙”这一参数就沦为“边缘参数”了!
数值表现一般,无需特别强调
城市型SUV就像车市一个全能捕手,豪华、时尚、科技、宽适、运动……它一应俱全,总有get住你的一方面,但硬派SUV所隐含的开拓、探索、勇猛、征服等也是无可取代,即使它少数的状态而存在。同样,对于最小离地间隙,多数城市SUV的配置清单上多用“-”来直面消费者的目光,但不可否认,少数城市SUV标注了这一数值,如本田CR-V最小离地间隙为137mm、传祺GS4最小间隙为190mm。(奥迪A6轿车的最小离地间隙为142mm)
就数值而言,标数值的城市型SUV大体分为三种:接近于硬派SUV(200mm-250mm),接近于轿车(多数数值在110mm-130mm)、及介于两者中间。其中,本田CR-V,本田XR-V则是元老级城市SUV车型,奇骏(210mm)及传祺GS4则是更强调越野的新派城市SUV,而数值处于两者之间的则可能是大多数未标注车型所处的状态。
参数“直观”,但仅为必要条件
如果按照逻辑学来讲,“最小离地间隙”这一条件仅为“车辆通过性”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更不是充要条件。“最小离地间隙”数值越大,车辆的通过性越强,但反之,车辆的通过性强,并非“最小离地间隙”数值一定大。车辆的通过性,不仅与最小离地间隙有关,还与底盘最低点(距地面垂直最短)的位置、轴距、悬架特性、超载等因素有关。比如,某城市SUV最低点在前桥上,那么前轮轮距越大,在车辆通过拱桥、小丘及凸起的路面时,就较容易发生车辆中间低部零件与障碍的碰擦,通过能力就相对较差,反之,则通过能力较好。
我们之所以常用“最小离地间隙”来衡量车辆通过性,主要因为该参数比较直观。此外,如果“最小离地间隙”如汽车最基本的参数(如:车辆的长/宽/高、轴距等等)一样必须注明的话,“-”就不会轻易被替补!
写在最后:无论最小离地间隙的“缺失”是厂商/第三方车辆信息提供渠道出于何种考虑,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讲,这的确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毕竟购买者是具有知情权的。此外,对于城市型SUV,“较保守”的观车君认为,“最小离地间隙”的数值高一些为好,毕竟没有通过能力的SUV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