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中国一汽、东风汽车、广汽集团、赛力斯等重点汽车企业纷纷公开承诺“供应商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相关承诺如何进一步落实兑现备受社会关注。
7月9日,工信部在“全国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款项投诉平台”开通“重点车企践行账期承诺线上问题(建议)反映窗口”,主要受理重点车企未践行60天支付期限承诺、不合理的账期起算时间、支付方式等问题。
从工信部喊停智能驾驶“虚假”、“不规范宣传”,到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规范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秩序,再到工信部出手解决60天支付期限问题,今年汽车行业的“反内卷”动了真格。
而今,距离各大车企宣言已经接近60天,他们的承诺履行到何种地步?盖世汽车通过对部分汽车零部件企业调研发现,车企普遍面临现金流压力,“60天账期”存在落地难的问题。
60天账期,在打破传统模式的同时,是否也留下了新的隐患?
传统账期,供应商头顶的“紧箍咒”
在汽车行业,传统账期一直是供应商的“紧箍咒”,更是产业链上的一道“伤疤”。
此前,国内车企平均账期达170天以上,部分企业甚至超过240天。2024年数据显示,主流车企平均应付账款周转天数达182天,个别车企付款周期甚至高达274天。供应商们常常陷入“交付后6—12个月才能回款”的困境。
车企们惯用“3个月账期+6个月承兑汇票”的组合拳,让供应商的实际回款周期被严重拉长,使得供应商,尤其是民营中小型企业,长期面临资金链紧绷的困境。
这种现象被业内形容为链式拖账,核心是整车厂将财务成本外包给供应链,加剧了供应链的破碎与紧张。本质上,则是主机厂将经营风险向产业链下游的供应商转嫁。
例如,一家电芯厂账期如果是180天,那么每年沉淀在应收账款中的资金将高达百亿规模,相当于企业全年研发投入的3倍。
然而,长账期的背后,也是行业内卷之下的结果。汽车行业利润越发薄弱,车企在降本的时候,除了选择“年降”途径之外,拖长账期也是方式之一。
在整零关系中,供应商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双方话语权高下悬殊。另外,在供应关系供过于求的情况之下,多数供应商面对账期问题也束手无策,只能以让步的方式寻求生存。
“接受长账期,我们或许还有生存的希望。不接受长账期,我们可能订单都没有,更别谈活下去了。”一家供应商商务负责人告诉盖世汽车,“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下,供应商面对严苛的商务条件,只有选择服从。只要不被淘汰掉,怎么样都可以。”
6月1日,《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修订版正式施行,明确规定大型企业从中小企业采购货物、工程、服务,应当自货物、工程、服务交付之日起60日内支付款项,禁止以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方式变相延长账期。
这把政策利剑,精准封堵了车企惯用的操作手法,为60天账期的落地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政策的推动下,6月10日晚,中国一汽、东风汽车、广汽集团、赛力斯4家车企率先发表声明,承诺将供应商支付账期控制在60天以内。随后,吉利、比亚迪、奇瑞等车企纷纷跟进,截至6月中旬,约20家车企明确表态将账期控制在60天内。
车企的集体行动,标志着中国汽车行业在政策驱动与行业自律的双重作用下,正式开启了供应链资金流转的革命性变革。似乎,戴在供应商头顶的“紧箍咒”,将要被摘下。
击穿汽车行业传统运营模式
对于供应商而言,60天账期的实施,意味着资金回笼周期大幅缩短,现金流得到极大改善。
以往,供应商因账期过长,常常面临无法及时采购原材料、支付人工成本、维持库存等问题,甚至影响产品交付乃至自身生存。
而账期缩短至60天后,中小供应商的资金压力得到缓解,融资需求降低,利润空间得以提升。
依旧以上述电芯厂为例,因账期缩短,每年可释放超60%的沉淀资金,不仅显著改善企业现金流,还将增强其在全球资源争夺战中的主动权。
对车企来说,60天账期的实施,意味着现金流压力的直接上升。
过去,车企通过账期后移实现“变相融资”,缓解资金压力。然而,账期缩短后,这种模式不再可行。比如,一家百万辆级体量的车企,每年或将提前腾挪上百亿资金用于对账结款。
此外,车企的组织系统能力也面临挑战,账期压缩意味着采购下单、合同审核、财务支付、税票入账等多个节点都需压缩周期。
从整个产业链来看,60天账期的实施,有助于打破传统的“整零矛盾”,构建更加公平、透明、可持续的产业生态。
过去,长账期加剧了零部件供应商与车企之间的矛盾,零部件供应商净利润率从2015年的9%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3.8%。而如今,账期的规范有助于缓解供应商运营压力,提升整个产业链的资金使用效率,增强上下游企业的协作意愿和合作深度。
60天账期潜在风险不可忽略
不可否认,60天账期汽车行业而言,是利好之事件。产业链、供应链是汽车产业的“筋骨血脉”,建立良好的供应链生态,对于汽车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但是,60天账期击穿传统运营模式的另一边,也是对车企资金池的巨大考验。部分车企可能因资金压力,不得不采取新的融资方式,如银行贷款或股权融资。这不仅会增加车企的财务成本,还可能导致债务风险上升。
例如,某新势力企业2024年末负债率高达87.45%,2025年一季度末进一步升至92.55%,应付账款周转天数高达195天。也就是说,如果这家企业严格执行60天账期,其资金压力将进一步加剧。
Wind数据显示,2024年汽车行业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已经突破1万亿元。这意味着,一旦缩短账期,极有可能引发整车厂的债务危机。“如果按照60天账期执行,A股的8家上市车企,以及部分新势力汽车,资金量都将处于安全线以下。”汽车行业分析师张锋告诉盖世汽车。
那么,从车企角度来推导,不少车企更倾向于对新增账款执行60天账期,至于存量债务,还是会采取他途径解决,以平衡资金压力。
这也引发另一层担忧,那就是供应链金融的滥用。
盖世汽车通过梳理车企的承诺文件发现,在公开承诺60天账期的车企中,仅有上汽集团和北汽集团明确不采用商业承兑汇票等结算方式。那么,多数车企大概率还是会通过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或者应收账款电子凭证(X链)“付款”,而不是直接以现金的形式付款。
“换个说法,车企承诺60天账期,不代表供应商60天之内就可以收到款项。”上述供应商商务负责人表示,车企结算一般都是按照合同签订、执行、验收、开发票、收款多个步骤执行。
由于存在多个步骤,不同车企的结算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企业会分阶段结算,有的则是100%完成工作后才结算。也就是说,这种复杂性可能导致账期执行的不一致,部分车企就会出现心口不一的现象。承诺很美好,落地很骨感。
另外,账期缩短对供应商有利,部分车企也可能会通过其他方式来平衡成本。例如,部分车企可能会以缩短账期为理由,要求供应商继续降价。这可能导致供应商在资金压力缓解的同时,面临新的成本压力。
盖世汽车通过调研发现,60天账期的最终落地,并非一蹴而就。而今,60天期限已经临近,但是从供应商反应的情况来看,执行效率并不乐观。
这也说明,60天账期看似是短平快的解决方案,在实际执行中存在诸多复杂环节,难以用统一标准来规范。
工信部明确表示,将指导行业机构研究制定汽车行业结算支付规范,推行合同范本,进一步规范汽车企业供应商货款支付流程,推动构建“整车—零部件”协作共赢发展生态,促进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可见,构建良性产业生态,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