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应该是当前全球范围内技术路线最多元化、最“百花齐放”的市场。
当然,这种“百花齐放”并非指每条路线的市场份额均等,而是指多种技术路径在政策、市场和企业的共同推动下,都获得了充分的探索、发展和商业化机会,形成了“多元共生”的独特格局。
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包容性
纯电动(BEV)毫无疑问是当前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绝对主导力量。
其“繁荣”之势主要体现在:市场规模全球第一,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消费市场,催生了如比亚迪、蔚来、小鹏、零跑等一众新能源巨头。产业链的完整度也是全球领先,从电池、电机、电控到智能化软硬件,中国市场已建立全球最完整、最具成本效益的纯电产业链。当然,产品的丰富度更是“前无古人”,从微型代步车、到豪华高档车,几乎已经覆盖了所有价格段和车型品类。
纯电动车的普及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其固有的“续航焦虑”和“充电瓶颈”也为其他技术路线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空间。
目前,国内的混合动力技术也已经进入百家争鸣的阶段。
为解决纯电动的实际痛点,各种混合动力技术近年来也都陆续迎来了大爆发,并且形成了不同的技术流派。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增速迅猛,增程式电动(REEV)也已经全面爆发,两条技术路线的市场博弈,已经是当前国内新能源市场上的一大看点。
几大主流路线之外,中国新能源市场上还开出了不少“奇花”,在纯电和混动之外,中国市场还在积极布局更前沿和多元的技术路线,虽然目前的市场规模可能相对还比较小,但战略意义重大。
比如对燃料电池与其他替代燃料的探索。
燃料电池汽车(FCEV)目前主要以氢燃料电池为主。国家层面有“以奖代补”的政策支持,企业层面也在持续“加码”,目前的国内氢能源市场上,商用车已经先行,因为氢燃料在重载、长续航领域有优势,公交车、物流车、重卡等商用领域,已经是氢燃料率先布局的重点。宇通、福田等企业,都有批量产品投入运营。乘用车市场上也已经有不少品牌的氢燃料产品进入示范阶段,不过受限于较高的成本和还不太完善的加氢基础设施,距离大规模普及尚远。
替代燃料路线则主要以甲醇汽车为主。
在吉利等企业的长期坚持下,甲醇汽车在国内部分城市已经开始作为出租车和商用车进行试点运营,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性解决方案。而且随着行业对甲醇汽车相关技术研究的持续深入,以及国内增程市场的强势崛起,目前行业内也已经开始讨论又一个前沿的技术方向——甲醇增程。
甲醇增程的未来前景
甲醇增程的技术特性,主要体现在重构能源转换的逻辑上。
甲醇增程技术,算是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又一个重要创新。与传统燃油车直接依靠燃油发动机驱动不同,甲醇增程技术采用“甲醇发动机发电+电机驱动”的解耦设计,这种创新的设计理念,打破了传统动力系统的束缚,使得能源的利用更加高效。而且作为燃料,甲醇是单碳燃料,在碳排放方面也更有优势。
在低温环境下,甲醇增程技术的优势更加明显。甲醇增程车在寒冷地区的使用更加可靠,可以更高效的解决纯电动车在低温环境下续航大幅缩水的问题。无论是在北方的严寒冬季,还是在高海拔的寒冷地区,甲醇增程车都能保持更稳定的性能,带来更加可靠的出行保障。
目前,在商用车场景下,甲醇增程已率先破冰,已经实现从矿卡到物流车的规模化验证。在乘用车市场上,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渐成熟,甲醇增程技术也已经开启了市场渗透。
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盖世汽车智库专家姚春德此前在接受盖世汽车采访时就表示: "完全燃烧一公斤的甲醇排放1.375公斤的二氧化碳,而完全燃烧一公斤的汽油则会排放3.16公斤的二氧化碳。"虽然甲醇的热值较低,需要更多的燃料来实现同样的做功,但总体碳排放仍然显著低于汽油。更值得关注的是甲醇发动机的余热利用价值,在寒冷地区可为电池保温,为座舱加热,可以大幅减少电能消耗。姚春德指出,这种综合能源利用的思路,在北方寒冷地区尤其具有价值,这意味着,消费者在冬季使用甲醇增程乘用车时,也不用担心暖风会大幅降低续航里程,能够享受到更加舒适的出行体验。
传统电动车在低温环境下面临续航大幅缩水的问题,而采用甲醇增程方案既能减少碳排放,又能解决低温续航问题,展现出的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路径。
但不得不说的是,尽管甲醇增程技术具有诸多优势,但目前在产业化过程中仍面临着技术、成本、基建等多重考验。
技术层面,甲醇发动机的热效率目前并不高,而且从甲醇的生产源头来看,煤制甲醇是主流方向,但这个过程中的碳排放强度却不小。当然,目前也有一些绿电制甲醇的相关技术方案,但受制于成本,商业化推广的可行性仍存在争议。此外,甲醇发动机耐醇腐蚀材料的成本也比较高,如改性塑料、贵金属涂层等,这些材料的使用,使得当前甲醇发动机的成本明显高于汽油机,进而导致整车售价或许比纯电车还要贵。这一价格差异,使得甲醇增程车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限制了其市场份额的扩大。甲醇加注站的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全国甲醇加注站密度与加油站数量显然还无法相提并论,跨区域运营更是存在明显的补能盲区。这使得甲醇增程车的使用范围受到限制,用户在长途出行时可能会面临补能困难的问题。在一些偏远地区,甲醇加注站的数量更是稀少,会严重影响甲醇增程车的推广和使用。
多元技术路线下,甲醇究竟该如何定位?
在多元技术路线并存的背景下,甲醇增程技术的未来定位,是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在商用车领域,甲醇增程凭借低温适应性和长续航的优势,可以成为纯电与氢燃料之间的最优解,在商用车领域具有不错的发展前景。在一些寒冷地区和长途运输场景中,甲醇增程商用车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可为物流等行业的发展提供新的选择。
在乘用车市场,甲醇增程技术目前仍面临着自身技术局限和电池技术(如固态电池)发展带来的竞争压力。若2026年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能有实质性的突破,纯电车型续航能够超越1000公里大关,那么甲醇增程的性价比优势肯定会被削弱。这意味着,甲醇增程技术可能还没有真正实现普及,在乘用车市场上或许就已经失去了发力的“锚点”。
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指出,长远来看,甲醇燃料肯定会有应用的可能性,但车端市场规模或许不会太大,或者说,较当前的市场规模,可能不会出现明显的改观,相对应的,甲醇增程的应用前景,或许就更加有限了。盖世汽车研究院认为,未来车用市场电能依旧是主流,石油和氢能次之,目前国际能源机构的研究显示,甲醇燃料的应用市场可能在航运上会更大。
如果一定要分析甲醇燃料在车端的应用前景,则必须要首先具备几个大前提。
一是甲醇基础设施能够快速上量,至少在跨区域长途驾车时,要有加注设施,如果跑长途只是简单的应用可油可醇的方案,那基本上对带动甲醇发展作用不大,消费者肯定还是会优先选择汽油。
二是从应用层面看,要有足够的车企来引领市场。目前在产业界可以看到,乘用车市场上吉利有所布局,部分商用车企业也在做甲醇车,但这些尝试基本都还局限于一些媒制甲醇产业发展较好的区域和国家试点区域,比如贵阳、西安、榆林、长治、晋中等地方,但要大规模应用,挑战明显还很大,所以短期而言,让更多汽车企业加大在甲醇燃料领域的大规模投入,难度可不小。
三是看甲醇动力的产业链成熟情况。目前国内确实已经形成了部分产业链资源,但相关的产业链质量和产能规模,其实都有待提升。未来,细分领域想要形成市场规模,相关产业链的扩容提质,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四是要看甲醇的技术突破情况,尤其是防腐蚀、冷启动、还有其毒性的对应处理技术,都要持续推进。
五是要解决甲醇的制备问题,当前市场上主要是煤制甲醇、天然气制醇,而要真正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环保低碳,肯定还是要尽量减少这些“灰色甲醇”的应用,而如果短时间内无法实现,也必须从全流程上完善相关的环保处理标准,从上游煤炭开采、运输,到甲醇生产,再到车辆使用过程,综合考虑各个环节的排放。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需要更多的采用“液态阳光”技术和生物质制醇技术等生产的绿色甲醇,不过,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这些绿色甲醇的经济性显然还不具备明显优势。另外必须要指出的是,当前的市场上,绿色甲醇的投资热度其实并不高,远弱于当前的绿氢产业链。
另外,针对甲醇燃料,行业内其实还有一个比较常见的观点,将甲醇视作是一种解决氢能运输的方式,但这种方式绝不等于就应用甲醇,而且制加一体氢气站和天然气管道掺氢运输都在进步,用甲醇来运输氢燃料的前景,目前其实也并不明确。
小结:甲醇燃料的规模化应用仍需要翻过多座“高山”,那么现阶段来讨论甲醇增程技术路线的前景,其实应该算是过分超前了。
一句话,甲醇增程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必将是又一段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征程。从技术特性来看,它通过独特的能源转换逻辑,在商用车和乘用车市场都展现出了一定的落地优势,为解决交通领域的能源和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争议,以及相关技术、应用成本和配套等方面的局限,尤其是传统甲醇生产带来的“环保悖论”,也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未来,如果绿色甲醇技术能有所突破,从生物质到电制甲醇的技术路径能够逐渐成熟,甲醇增程或许才有望实现从“灰色”到“绿色”的转变。
整体而言,甲醇增程技术虽非破解环保悖论的“终极钥匙”,但凭借技术创新与政策扶持,也正逐步从争议走向大众视野。未来,通过建立科学认证体系、加速绿色甲醇产业化、融入可再生能源发展大局,甲醇增程确实也是有希望在交通脱碳赛道上,开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成为推动全球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支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