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快汽车新闻
太阳能光伏网

机器人军团"排队赴港",优艾智合冲刺"移动操作机器人第一股"

9月26日,合肥优艾智合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递交上市申请,计划通过18C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机制登陆港交所主板,中金公司担任独家保荐人。

这家由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团队创立的科技企业,若上市成功,将成为港股市场“移动操作机器人第一股”。

优艾智合成立于2017年,是全球最早探索具身智能技术并率先实现规模应用的机器人厂商之一,该公司的“一脑多态”具身智能机器人,目前已经应用于半导体、能源化工、锂电、 3C及其他制造、公用事业等众多行业。

双料冠军的商业化进阶

在工业移动操作机器人领域,优艾智合已经取得全球与中国市场的“双料”冠军地位。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24年收入计,优艾智合在全球工业移动操作机器人市场排名第一,占据6.1%的市场份额;在中国工业移动操作机器人市场同样位居榜首,市场份额高达12%。这一显著地位,为其IPO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具体业务而言,优艾智合的解决方案主要涵盖工业物流和巡检运维两大应用场景。2022-2024年,优艾智合来自工业物流场景的收入分别为4665万元、6244万元和1.38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接近60%。

2025年上半年,优艾智合工业物流解决方案收入同比增长54.2%达7781万元,这使得该板块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进一步提升至61.3%。

其中,半导体行业是优艾智合的重要突破口。该公司专为半导体制造场景设计的晶圆搬运机器人OW8与ATS晶圆巴士,可实现晶圆盒的高效、高精度无人化搬运与操作,现已切入国内头部晶圆厂全工艺链——从上游的大尺寸硅片、光掩膜版、第三代半导体衬底,再到下游的封装与测试,服务过十余家国内外晶圆厂。

同期,优艾智合来自巡检运维场景的收入分别为3125万元、4523万元和1.17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约45%。今年上半年,优艾智合该板块业务营收虽然继续稳定在4900万元,但占总营收的比例只有38.7%,相较于前两年小幅度下降。

在能源巡检运维方面,目前优艾智合的业务已经覆盖风电、光伏、水电、火电、核电、油气、煤炭、储能、化工、数字能源十大行业,形成可标准化复制的业务模式。

据招股书披露数据,自2023年开始,优艾智合来自半导体和能源及化工领域的收入占比持续超过60%。作为对比,2022年该公司来自3C及其他制造领域的营收占比高达40.7%,但到今年上半年已降至9%。

截至2025年上半年,优艾智合已累计服务超过300名全球知名客户。其中,半导体行业客户复购率高达83%,锂电池行业高达92%,3C及其他制造业整体为83%。如此高的客户黏性,印证了其解决方案对客户生产效率提升的实际价值。

值得关注的是,优艾智合还是中国首批进军海外市场的工业移动操作机器人企业之一。目前,该公司的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已在中国、日本、韩国、德国等30余个国家及地区进行销售,2022-2024年海外收入分别为520万元、590万元、1480万元,其中2024年海外收入同比增长151%,国际竞争力逐步显现。

这背后,优艾智合的核心技术优势在于其独特的“一脑多态”工业具身智能系统。这一系统由“一脑”——高泛化工业具身智能模型MAIC,与“多态”——多种形态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两部分组成。

其中MAIC模型,作为一个高泛化工业具身智能模型,主要负责机器人的感知、决策、交互,以及整个集群内机器人之间的协作。该模型包括“灵犀YOUI融合感知模块”“机悟YOUI智能决策模块”“天择YOUI物理交互模块”“脉理YOUI集群协同模块”四大组成部分,是机器人实现高泛化、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基础。

而在机器人硬件方面,优艾智合也已开发出多种形态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包括面向工业物流领域的OW系列、ATS系列,面向巡检运维领域的ARIS系列,以及轮式人形机器人“巡霄”、双足人形机器人“凌枢”等,可以针对不同场景快速匹配最合适的任务执行形态,提高作业效率,同时减少定制化以降低部署成本。

整体来看,优艾智合已经形成“技术—场景—产品”三位一体的成长飞轮:以MAIC模型突破技术通用化瓶颈,通过半导体、能源等场景的深度落地反哺算法迭代,再以多形态机器人拓展行业边界,进而实现“技术迭代—场景验证—规模扩张”的良性循环。

高增长难掩亏损困境

在移动操作机器人市场,尽管优艾智合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其财务表现仍然呈现出典型科技创业公司的特征:营收高速增长与持续巨额亏损并存。

2022-2024年,优艾智合收入从0.78亿元增至2.55亿元,三年增长三倍有余,复合年增长率达到80.9%。2025年上半年,优艾智合营收同比增长27.0%达1.27亿元,增长动力主要来自半导体行业订单放量与海外市场拓展。

从业务结构看,优艾智合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工业物流与巡检运维两大解决方案。2024年,两者占比分别为54.2%和45.8%。按行业划分,优艾智合的收入主要来自能源化工、半导体和3C制造三大行业。这一行业分布显示了公司在高端制造领域的深度渗透。

与此同时,优艾智合的毛利率也呈持续提升态势,从2022年的11.2%一路攀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38.1%。这主要得益于两方面:一是规模效应下采购与制造成本下降;二是高毛利业务占比提升特别是高毛利半导体行业解决方案收入的占比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优艾智合不同业务线的盈利能力也存在显著差异。2025年上半年,其巡检运维业务毛利率已接近56%,这主要是因为半导体与能源类客户收入占比提升,而同期工业物流场景只有26.9%。

然而,营收规模的稳步增长,并未能扭转优艾智合持续亏损的局面。

2022-2024年,优艾智合净亏损分别为2.35亿元、2.60亿元和2亿元。2025年上半年,优艾智合继续亏损1.4亿元,三年半累计亏损额达8.35亿元。尽管2022-2024年间亏损额有所收窄,但2025年上半年亏损同比增加35.7%。

研发投入的巨额消耗,是优艾智合持续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2022-2024年,优艾智合的研发开支分别为8072万元、6743万元和6240万元。2025年上半年,其在研发领域的投入继续高达4260万元,占营收比例达到33.6%。

持续的高额研发投入不仅直接影响利润表现,更对优艾智合的现金流造成巨大压力。2022-2025年上半年,优艾智合的经营活动现金净额持续为负,分别为-1.73亿元、-0.94亿元、-0.79亿元和-1.06亿元。这表明优艾智合的主营业务尚未实现自我造血,仍需依赖外部融资以维持运营。

根据招股书,自2017年成立以来,优艾智合累计已经完成八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软银亚洲、IDG资本、SIG海纳亚洲、蓝驰创投、真格基金等知名机构。截至IPO前,优艾智合估值已达20.8亿元。

另外,行业竞争加剧、技术迭代风险、供应链稳定性、国际市场拓展的不确定性等,均构成了优艾智合的潜在挑战。特别是在客户集中度方面,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已达46.5%,急需进一步优化客户结构以分散风险。

然而,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优艾智合所在的智能制造领域蕴藏着巨大的增长潜力。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全球工业移动操作机器人市场的渗透率预计将从2024年的11.2%显著提升至2030年的42.7%,这一数据预示着该行业即将迎来井喷式增长。

赶在行业爆发的前夕,优艾智合计划借助此次IPO,进一步强化具身智能技术的研发,建设多功能中心,并拓展全球市场。

尽管这些投入方向颇为合理,但更为关键的是,优艾智合需向市场证明其拥有将技术优势转化为财务稳健性的能力。在保持收入高速增长的同时,探索出盈利路径,已成为其迫在眉睫的任务。

机器人公司排队赴港IPO

毋庸置疑,中国机器人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向资本市场,掀起一股扎堆赴港IPO的热潮。

据盖世汽车梳理,除了优艾智合,过去一段时间包括珞石机器人、微亿智造、望圆科技、斯坦德、卧安机器人、乐动机器人、仙工智能、云迹科技等在内的具身智能及机器人公司,均已相继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与此同时,双林股份、兆威机电、埃斯顿、石头科技等A股上市公司也在积极布局“A+H”双平台战略。

这股机器人IPO热潮背后,蕴藏着深层的政策与资本逻辑。

今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该领域的战略地位正式提升至国家层面。随后,北京、上海等城市迅速响应,相继出台配套扶持政策。这些政策利好不仅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坚定信心,也为资本市场指明了长期价值的发展方向。

港交所为特专科技公司开辟的上市绿色通道,亦是本轮热潮的重要催化剂。

与自动驾驶领域相似,具身智能产业在初期同样面临着研发投入巨大、回报周期漫长的挑战,难以达到传统IPO上市的门槛。而港交所的新规允许尚未盈利的企业凭借其技术潜力和市场前景进行上市融资,这一政策恰好契合了具身智能领域“高投入、长周期”的产业特性。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IPO热潮外,今年具身智能在一级市场的融资活动也异常活跃。据IT桔子统计,截至2025年8月底,中国机器人领域一级市场融资额已达约386.24亿元,约为2024年全年212.54亿元的1.8倍。其中,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相关的融资事件超过50起,较去年同期的不足20起大幅增长。

然而,在资本热情高涨的背后,行业的真实盈利能力与规模化商用能力仍存显著落差。

一个现实的挑战是,目前赛道上的大多数企业盈利状况并不理想。比如优艾智合,三年半累计亏损高达8.35亿元,卧安机器人2022-2024年的净亏损分别为8698.3万元、1637.6万元和307.4万元,乐动机器人同期亏损分别为7313.2万元、6849.1万元和5648.3万元。相比之下,微亿智造等少数企业已在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实现盈利,成为业内罕见的成功典范。

这背后,中国机器人企业在商业化进程中普遍面临三重关键瓶颈:第一,成本壁垒高筑,以人形机器人为例,单台设备的综合制造成本通常处于数十万元至近百万元的区间,即便技术复杂度相对较低的四足机器人,单台生产成本也普遍维持在数万元至十万元区间,不具备大规模商用条件;

第二,场景适配艰难,由于不同应用场景在安全标准、系统稳定性及智能化需求等方面差异显著,现有通用型机器人难以满足多样化场景的深度应用要求,制约了产品落地;

第三,产业协同不足,机器人产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与系统集成型行业,其发展依赖算法开发、传感器技术、执行机构设计、操作系统研发等多环节的高效协同与深度整合,而当前产业协同效率也亟待提升。

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当前的IPO热潮既蕴含着机遇,也伴随着挑战。投资者需密切关注企业的技术实力及市场应用的实际落地情况,谨防盲目追高。毕竟,即便是最具潜力的领域,也离不开稳固的基本面作为支撑。

而对于企业来说,在这波机器人产业的“赴港潮”中,明确自身的发展路径同样至关重要。一方面,企业要加大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不断提升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以突破成本和场景的难关,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机器人产品。另一方面,企业还需积极构建产业生态,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整合算法、传感器、执行器等多环节资源,实现协同发展,从而跨越生态的障碍。

毕竟,唯有明确的发展路径,企业才能在这波热潮中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语

优艾智合的港股闯关之路,恰逢机器人产业从技术验证迈向商业化验证的关键转折点。

在资本热情与技术理想之间,以优艾智合为代表的机器人公司,需要证明的不仅是产品创新能力,更是构建可持续商业模式的能力。随着行业竞争格局的逐步清晰,那些能够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稳定现金流的企业,才能真正在这场智能制造的革命中占据主导地位。

对于“优艾智合们”而言,上市只是新征程的开始,如何在保持技术领先的同时突破盈利瓶颈,将是其面临的核心考验。

最新相关
Seeds | 荆楚人形机器人获新一轮融资

Seeds | 荆楚人形机器人获新一轮融资

据盖世汽车Seeds报道,湖北荆楚人形机器人有限公司已于近日斩获湖北省人形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湖北人形机器人母基金")的新一轮投资。据悉,湖北人形机器人母基金由湖北...

沃飞长空AE200首架机下线

沃飞长空AE200首架机下线

9月30日消息,从吉利控股集团官方处获悉,其新通航企业沃飞长空面向低空出行研制的大型载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产品AE200-100首架机在成都正式下线,机体大部段对接和核心机载系统安装工作...

Seeds | 钧舵机器人B+轮融资落地

9月30日,盖世汽车获悉,近日,钧舵机器人宣布完成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新晋投资方与老股东共同加持,资金将用于持续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行业场景拓展及全球化市场布局。图片来源: 钧舵机器人钧...

Seeds|灵猴机器人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

近日,苏州灵猴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灵猴机器人")宣布成功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金鼎资本、博原资本、TCL创投共同领投,同时引入苏创投、东运创投、财通资本、银杏谷资本多家知名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