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季度,智能座舱市场呈现"技术突围、本土崛起"的鲜明特征。座舱域控市场渗透率加速提升,德赛西威以18.8%份额领跑,与博世形成双雄格局。座舱域控芯片领域,高通以75.2%市占率构建生态壁垒,而华为、芯擎等国产厂商已突破关键技术,形成了国产替代集群。在HUD等增量市场,华阳多媒体领衔的本土阵营包揽超七成份额,AR-HUD领域更呈现国产全产业链主导态势。中控与仪表屏市场则由德赛西威、比亚迪等构建起本土化供应体系,语音交互赛道科大讯飞携41.2%市占率实现领先。整体市场既凸显头部企业的竞争优势,又展现国产供应链在响应速度、场景适配方面的突围能力,智能化浪潮正驱动座舱生态从"单一硬件"向"全域交互"加速演进。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1 - 3月座舱域控供应商装机量排行榜,德赛西威以344152套的装机量、18.8%的市场份额位居榜首,彰显其在该领域强大的市场统治力,技术与产品受整车厂高度认可。博世紧随其后,凭借183602套装机量占据10.0%份额,老牌供应商的深厚底蕴和技术积累持续发力。和硕/广达(特斯拉)、车联天下、亿咖通等企业也各有斩获,在市场中占据一定地位,体现出多元化竞争态势。
整体来看,座舱域控市场渗透率持续攀升,头部供应商优势明显,同时市场竞争激烈,新进入者和成长型企业也在不断冲击现有格局,未来行业竞争将聚焦于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和客户拓展等方面。
在座舱域控芯片供应商装机量排行中,高通以1394027颗的装机量和75.2%的市场份额独占鳌头,优势极为明显。这得益于其长期在芯片领域的技术积累,以及与众多车企的合作生态,已形成较高的技术与生态适配壁垒。
超威半导体以137334颗装机量、7.4%市场份额位居第二,展现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华为、芯擎科技等国产芯片供应商表现亮眼,华为装机量79341颗,占4.3%市场份额;芯擎科技装机量78443颗,占4.2%市场份额。它们与其他国产芯片厂商共同发力,体现出国产芯片在座舱域控领域的崛起态势。国产芯片供应商凭借快速响应能力、本土化服务优势以及不断提升的技术水平,逐步打破海外企业的垄断局面,在市场中开始占据一定份额。
瑞萨电子、芯驰科技、联发科、三星半导体、英伟达、英特尔等供应商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整体来看,座舱域控芯片市场呈现“一超多强”格局,高通主导市场,国产芯片及其他国际厂商共同竞争剩余份额。
HUD已成为智能座舱新的增长亮点。在HUD供应商装机量排行中,华阳多媒体以173024套的装机量和23.2%的市场份额位居榜首,在该领域占据明显优势。其凭借成熟的技术和良好的市场口碑与众多车企建立合作,产品广泛应用于不同车型,巩固了领先地位。
电装以118787套装机量、16.0%市场份额位列第二,作为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其在技术研发和质量把控上的优势,使其在市场中拥有稳定的份额。泽景电子、未来黑科技、怡利电子等企业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分别占据一定市场份额,体现出行业内竞争的多元化。
整体而言,HUD市场呈现出头部企业引领,众多企业竞争的格局,随着智能座舱需求增长,各供应商将在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和客户拓展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市场进一步发展。
本土供应商在推动AR - HUD上车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AR - HUD供应商装机量排行中,华阳多媒体以52653套的装机量、27.3%的市场份额领跑,在AR - HUD市场占据头部地位,为众多车型提供高质量产品。
怡利电子装机量44709套,占23.2%市场份额,紧随其后。水晶光电装机量38157套,市场份额19.8%,也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这几家国产供应商在技术研发、产品优化等方面持续投入,不断提升AR - HUD的显示效果、稳定性和适配性,加速了AR - HUD在汽车市场的普及。华为装机量22949套,占11.9%市场份额,凭借自身在智能技术领域的优势,为AR - HUD产品注入新元素。弗迪精工、经纬恒润、疆程技术等企业也各自占据一定份额,共同推动市场发展。
整体来看,AR - HUD市场呈现出国产供应商主导的局面,未来随着技术创新和成本降低,AR - HUD有望在更多车型上得到应用,市场竞争也将更加激烈。
在中控屏集成供应商市场装机量排行中,德赛西威以1068350套的装机量、22.8%的市场份额位居首位,其凭借前瞻的技术研发能力与完善的产品体系,在市场上获得高度认可。
比亚迪装机量达679692套,占14.5%市场份额,作为兼具整车制造与零部件供应能力的企业,比亚迪在中控屏集成方面实现了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产品深度适配自家车型,同时也向外拓展业务。航盛、华阳通用、北斗智联、海微科技、京东方等本土供应商也均有不错表现,分别占据一定市场份额,体现出本土供应商群体的蓬勃发展态势。
这一本土供应商主导市场的竞争格局,得益于本土供应商对国内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快速的响应能力以及不断提升的技术水平。未来,随着智能座舱技术的持续升级,中控屏集成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本土供应商有望凭借自身优势继续扩大市场份额,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在液晶仪表屏集成供应商市场装机量排名中,德赛西威以681340套的装机量、15.5%的市场份额位居榜首。大陆集团、比亚迪、伟世通装机量相近,市场份额分别为8.7%、8.7%、8.6% ,它们作为行业内的重要参与者,拥有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和丰富的制造经验。大陆集团凭借国际化的布局和多元化的产品线,在全球市场具有较高影响力;比亚迪依托自身整车制造优势,实现液晶仪表屏的内循环供应并向外拓展;伟世通则凭借创新技术和先进的设计理念,在市场中稳固自身地位。
电装、华阳通用、航盛等企业也在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它们通过不断提升产品性能、优化成本结构,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博世、乐金电子、日精仪器等供应商同样在液晶仪表屏领域持续发力。
整体来看,液晶仪表屏市场竞争白热化,头部企业优势相对明显,但各供应商之间差距并不悬殊,未来在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客户拓展等方面的竞争将持续升级,推动液晶仪表屏技术不断进步和市场格局动态演变。
语音交互正日益成为汽车座舱的标配功能。在语音供应商市场装机量排行中,科大讯飞以1714172套的装机量、41.2%的市场份额独占鳌头,在语音交互领域具有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广泛的市场覆盖。赛轮思和思必驰分别以649710套、616397套的装机量,以及15.6%、14.8%的市场份额位列二、三位。国产供应商表现突出,除科大讯飞、思必驰外,百度、华为、亿咖通等纷纷上榜,展现出在国内语音交互市场的强大竞争力。
整体来看,语音供应商市场呈现出头部企业主导,众多企业竞争的格局,未来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语音交互技术将持续升级,市场竞争也将更加激烈。
订阅汽车新供应链核心领域战略图谱(202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