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觅科技创始人俞浩的造车梦想正式落地。让子弹飞一会儿,关于追觅造车的信息越来越多。
追觅造车之所以如此出圈,不仅在于一家科技企业跨界,而在于其极其鲜明的目标:对标布加迪。
追觅造车令人震惊,不在于大众为俞浩汽车梦想窒息的情感共鸣,而在于其超强的造车执行力。信息显示,2027年,追觅至少会有一款乘用车和一款房车产品推出,均面向海外市场。
再往后,令人震惊再上一层楼。追觅造车不仅目标高大上,执行稳准狠,还要做到无边界。有媒体报道,追觅汽车BU规划S/A/B/C/D五大产品线,从大到小,从高到低,几乎实现汽车品类和价位的全覆盖。
无论是快而准的目标,还是大而全的规划。速度是最容易被验证的指标,也是最容易被证伪的泡沫。追觅能否“打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车”,答案只剩不到24个月。
从吸尘器马达到超跑梦想
8月28日,追觅科技官宣进军新能源汽车行业,首款产品定位超豪华纯电车型,对标布加迪威龙,计划2027年亮相,并高调宣称要打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车”。
鲜为人知的是,这个看似突兀的跨界决策,早在十二年前就已埋下伏笔。
时间回溯至2013年,当时还在清华大学“天空工场”带领团队研发飞行器的俞浩,就已撰写了第一份造车计划书。这位中国最早的四旋翼开发者、三旋翼飞行器发明者,似乎从那时起就注定要在移动载体领域施展才华。
2017年追觅科技成立后,俞浩将这份造车野心暂时封存,转而深耕智能清洁赛道。在高速数字马达、智能算法、流体力学等领域积累的一系列核心专利,为追觅赢得了小米生态链的入场券,也悄然构建起未来造车的技术基底。
2024年,追觅首次传出造车消息,其规划的首款车型为增程式SUV,预计2027年量产上市。这一相对务实的选择与一年后官宣的超豪华纯电路线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决策层在市场定位上的战略摇摆。
2025年1月,追觅注册成立造车主体星空计划(上海)汽车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星空计划”),注册资本10亿元,俞浩通过多层持股结构实际控制80%股权,为这一项目注入了强烈的个人意志。工厂选址上海临港新片区也颇具深意,紧邻特斯拉、宁德时代的生产基地,享受产业集群的配套红利。
从为小米代工到打造自有品牌,再到如今跨界造车,追觅的发展轨迹清晰地展现了一家科技企业的野心膨胀。追觅在内部信中表明,“在中国,我们已成为清洁领域的绝对领导者;在全球,我们在20余个国家和地区稳居市场第一。”
这样的成绩为其跨界造车提供了底气。追觅内部信中“历经十二年在清洁领域登顶后,迎来‘时代时机’”的表述,既是对多年实力积累的自信,也暗含着对市场风口的判断。
除了对标超跑之外,追觅还规划了房车。在公开信息中,星空梦屋是和星空计划关联的房车企业。星空梦屋的计划同样自信满满,预计到2025年底亮相首款概念车,全功能样车开发完成;2026年,首发量产产品则将正式推向市场;2027年,公司以多元产品线全面进军全球市场。
用24个月造车,时间够不够?
虽然2025年宣布造车信息,追觅造车计划的实施并不算晚。
2014年10月,有信息透露,追觅科技造车项目已经拥有200人左右的造车团队,计划之中的增程产品,处于Demo阶段,未来新车还会有出口欧洲的计划。
盖世汽车通过招聘平台发现,早在2024年12月,追觅就开始招聘自动驾驶算法工程师,并且给出3万-5万元/月的薪酬。这也说明,追觅造车已经提前准备。
今年年初,追觅入局汽车业再进一步。1月,星空计划成立,经营范围涉及除整车制造外的诸多新能源整车及零部件相关领域。
尽管进行了诸多准备工作,选择在2025年官宣造车,业界仍旧担心追觅时间够不够用。从2025年8月官宣,到2027年8月交车,期间只有24个月,行业里几乎找不到同速先例。在外界看来,追觅造车时间紧,任务重,几乎没有容错的机会。
有业内人士对追觅造车的时间节点进行了推算。按照传统车企节奏,车辆的高寒、高原、高温测试跑完至少两轮,这一项就要耗费10个月时间。追觅如果要在2027年春节前完成测试,只能把第一轮高寒测试压缩到2026年1月,再抢3月前跑完高原,窗口期非常窄。
另外,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三大件,追觅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板块均没有自研,大部分必须外采。有信息透露,宁德时代、比亚迪弗迪、华为数字能源等头部核心三大件企业,2026年产能已被主机厂锁走七成。追觅如果要“插队”,很可能要接受溢价+账期问题,成本直接或将提升10%以上。
软件或许是追觅造车最自信的部分。追觅作为一家以高速数字马达、智能算法、运动控制技术为核心的消费电子及智能制造公司,其积累的算法或许可复用。不过,在车规级芯片、操作系统、功能安全等方面,有可能面临新的问题。
房车2027年量产的挑战性也不容忽视。“乘用车底盘可以外购,房车舱体需重新开模。”汽车行业人士张明(化名)告诉盖世汽车,“但是从我们了解到的信息来看,这套动辄几百万的模具,开发周期就需要10-15周,目前还没有看到企业方进一步的动向。”
也就是说,如果2026年春节前拿不到模具,后续内装、家具、管线全部顺延,房车也存在“跳票”风险。
当然,上述的时间节点都是业内按照正常造车节奏进行的合理推算。追觅造车也不排除走“借腹生子”的道路。有业内人士透露,追觅正在与国内一些车企商谈代工事宜,利用合作车企的成熟产线和公告资源,也有可能把量产节点提前3-4个月。
盖世汽车通过多方咨询,统一整理了业内人士的看法,追觅在24个月造出一辆车,不是不可能,但容错率几乎为零。只要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2027年就有可能兑现不了承诺。
大众在讨论追觅能否24个月造出一辆车的时候,追觅自身的野心早已不止于此。
相关媒体报道,追觅汽车BU规划了S/A/B/C/D五大产品线。其中,既有与迈凯伦、兰博基尼、小米、特斯拉、蔚来、理想、问界、仰望、大切诺基等做对标的产品,也规划了类似甲壳虫、宝马mini等产品。
从这份规划来看,追觅的产品谱系已经几乎覆盖了汽车的各个品类和价位,不管是A级车,还是高端超跑,亦或是越野车型,都有覆盖,可谓是追求无极限。
造车先闻质疑声,这些问题如何破?
追觅在内部信中强调,造车是“十二年技术积累的必然选择”,而非追逐风口,其信心主要来源于公司在高速数字马达、AI算法及机器人传感与控制等领域的积累。但从吸尘器到超跑的技术鸿沟,远非一句“必然选择”就能弥合。
追觅引以为傲的“心脏”高速数字马达,确实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在家电领域,18万转的高转速意味着清洁效率的革命性提升,但这与汽车需要的持续高功率输出是截然不同的技术指标。
在智能技术方面,追觅在扫地机器人上应用的导航算法和多传感器融合技术,被认为有望迁移至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领域。但其四足机器人搭载的伺服电机、高速算力平台,与汽车所需的线控底盘、冗余控制系统之间,仍存在巨大的工程化差异。
需要注意的是,汽车作为移动的安全载体,对系统可靠性的要求远高于家电产品,任何单点故障都可能导致致命后果。
更关键的是资金门槛。追觅在内部信中指出,“我们已做好充足的战略储备。但我们更相信:真正的壁垒不是资金,而是做出‘正确产品’的能力。我们绝不浪费一分钱在错误的路上。”
这样的表述,显然是低估了造车的资金需求。早在2016年,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就抛出经典造车门槛论:新创企业要造车,至少需要200亿元以上的资金准备。2021年12月,李斌再次提高造车门槛论:“几年前我说是200亿元,现在没有400亿元可能干不了。”
李斌的资金门槛论并非危言耸听。2024年底,小米创始人雷军就曾表示,小米造车总支出大概在300亿元左右。
信息显示,追觅科技2024年公司整体营收突破150亿元,业务遍及全球超100个国家和地区。尽管已经有高达百亿的营收,但是对于花钱如流水的造车赛道来说,这样的资金量尚显“余额不足”。
有业内人士分析,追觅可能会采用“左手代工现金流、右手自研融资”模式,虽能缓解短期压力,但长期来看,仍需资本市场持续输血。在新能源汽车融资环境趋紧的当下,这种“两条腿走路”的策略能否持续奏效,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政策环境也呈现双刃剑效应。追觅需要解决资质这项重要的问题,国家发改委对新建纯电动乘用车项目的审批日益严格,追觅若不能通过收购获得现有资质,可能面临项目延期风险。
另外,追觅在家电领域积累的品牌形象,与超豪华汽车所需的高端认知存在巨大落差。消费者是否愿意为一个“吸尘器品牌”打造的超跑买单?
对于此,追觅或许已经考虑到,因此采取“优先面向海外市场,随后转向国内”的策略。这样或可规避品牌认知不足的问题,不过追觅还需要认识到,海外市场对新品牌的挑剔程度更高,认证壁垒也更为严苛。
在大洋的另一边,布加迪、法拉利等传统超豪华品牌已纷纷进行电动化转型。留给追觅的机会窗口并不宽裕。
盖世小结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追觅的造车野心值得敬佩,但前路布满荆棘。2027年的量产承诺能否兑现?“世界最快”的目标,是技术里程碑还是营销噱头?答案还是要交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