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洲国海边警察队旗
伪满洲国海警部队的职责是对所属海域实施巡逻、保护己方商船、渔船,并在海上和辽河水域打击海盗和抗日武装。由于此时海警部队的船只不敷使用,因此海警部队另辟蹊径,在部队编成内成立了自己的航空部队用于侦察辽阔的东北平原,其资历甚至早于具备有伪满洲国空军性质的伪满洲国飞行队,仅次于满航公司。
1932年6月,海警部队首先接收了2架原东北海军的法制“施莱克”FBA-17型水上飞机,聘用了日籍飞行员和地勤人员,8月又接收了4架原东北海军的“施莱克”FBA-19型水上飞机,以这6架飞机为基干成立了伪满洲国海边警察队的航空分队。
随着新式飞机的陆续到来,1937年伪满洲国海边警察队正式改名为海上警察队,飞机编号也从“海边XX”改为“海警XX”。随后投入到关东军对抗日武装的“武装讨伐”行动中。
1939年10月1日,由关东军第二独立守备队司令野副昌德少将主导的针对满洲东南部展开的“野副大讨伐”。其主要目标是活跃在东南满的杨靖宇、金日成和崔贤等抗日武装。并成为野副大讨伐中日伪方面唯一可以倚重的空中兵力。主要采取低空侦察的方式寻找到抗日武装的集结地随后对集结地进行轰炸和扫射,并向讨伐队指示目标位置,这种方式对抗日武装打击极大,令其遭受了惨重损失。因为抗日武装人员缺乏对空火力以及防空经验,对海警航空部队飞机毫无办法。1940年1月,抗联杨靖宇部在遭到重大损失后余部退入濛江山区后,反复遭到海警飞机的追踪和扫射,最终部队被打散。杨靖宇将军最后在伪满的陆空联合绞杀行动中壮烈牺牲。
杨靖宇将军虽死于叛徒出卖,但让其身陷绝境的却是海警队的飞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伪满洲国海上警察队的剩余飞机被集中在营口机场,8月20日,1架苏军飞机降落在营口机场向时任海警队长的日本人若木元次宣布苏军将接收营口,并命令其在苏军接收部队到来之前维持营口的治安。8月24日,苏军第39集团军一部抵达营口,所有海警队所属的飞机均由苏军接收缴获,伪满洲国海上警察队航空队作为一支航空力量就此不复存在。
施莱克FBA-17水上侦察机
1921年首飞的该型机研发于一战后,因外形美观、用途广泛、颇受市场欢迎,并有多种亚型。1924年8月和1925年初,奉系军阀通过欧亚洋行分两批订购了37架,因4架没有付款,实际到货33架,其中12架调拨给东北海军,曾搭载在“镇海”号水上飞机母舰上,是中国最早的舰载机之一,奉系军阀曾将4架该型机调拨给孙传芳的五省联军用以抵抗北伐军,但其中1架在1927年北伐军攻克杭州后随五省联军航空队起义;1929年,奉系军阀又增购了4架二手的该型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所有36架该型机除了6架驻扎在青岛外全部被日本关东军虏获。不久关东军将2架该型机调拨给新成立的伪满洲国海边警察队航空处使用,编号“海边5”和“海边6”。曾在1933年参加了伪满洲国营口阅舰式,1934年12月这2架飞机退役。
乘员:2人
长度:8.94米
翼展:12.87米
高度:3.2米
空重:85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125千克
发动机:一台希思巴诺*苏莎8AC型V型8缸液冷活塞发动机,单台180马力
最大飞行速度:150千米每小时
最大航程:360千米
升限:3000米
武器:无固定武器
施莱克FBA-19水上侦察机/轰炸机
1934年首飞的该型机以FAB-17型为基础研发,发动机功率加大,且由“推进”式改为“拉进”式,机身前端增加小型炸弹挂架。1924年12月,奉系军阀通过欧亚洋行购买了7架该型机,编入在葫芦岛组成的俄籍飞行员构成的“飞龙队”,随后有6架该型机被调拨给东北海军,搭载在“镇海”号水上飞机母舰上,曾参加轰炸连云港和上海江南造船所的军事行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4架该型机被日本关东军虏获,随后全部转交给新成立的伪满洲国海边警察队航空处使用,编号“海边1”、“海边2”、“海边3”和“海边4”。曾在1933年参加了伪满洲国营口阅舰式,最后于1936年初退役废弃。
乘员:2人
长度:9.85米
翼展:14.4米
高度:3.8米
空重:13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860千克
发动机:一台希思巴诺*苏莎8FB型V型8缸液冷活塞发动机,单台300马力
最大飞行速度:184千米每小时
最大航程:400千米
升限:6000米
武器:一挺7.7毫米刘易斯后座旋转活动机枪,四枚50千克炸弹
爱知二式水上侦察机
1926年首飞的该型机是基于德国亨克尔HD-25型水上飞机的改良型,是亨克尔公司应日本海军的要求研发的舰载侦察机,性能获得日方好评,曾搭载在“长门”号战列舰上测试。1934-1935年,日本海军将3架该型机赠送给伪满洲国海边警察队航空队,编号“海边9”、“海边10”和“海边11”。曾帮助关东军围剿杨靖宇、金日成、崔贤等抗日武装。1945年8月24日这批飞机在营口被苏军39集团军一部缴获后下落不明。
乘员:2人
长度:9.7米
翼展:14.88米
高度:4.27米
空重:17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2350千克
发动机:一台纳皮尔“狮子”型W型12缸液冷活塞发动机,单台450马力
最大飞行速度:184千米每小时
最大航程:910千米
升限:不详
武器:一挺7.7毫米刘易斯后座旋转活动机枪,六枚50千克炸弹
三菱八七式轻型爆击机
1926年首飞的该型机研发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公司编号2MB1,1927年投产,可用于侦察、通讯、联络、轰炸等任务。该型机服役后首先装备关东军用于配合关东军清剿东北各地的抗日义勇军武装,1933年,日本关东军将2架该型机赠送给伪满洲国海边警察队海警航空部队。曾帮助关东军围剿杨靖宇、金日成、崔贤等抗日武装。1945年8月24日这批飞机在营口被苏军39集团军一部缴获后下落不明。
乘员:2人
长度:10米
翼展:14.8米
高度:3.63米
空重:18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3300千克
发动机:一台希思巴诺*苏莎型V型12缸液冷活塞发动机,单台450马力
最大飞行速度:185千米每小时
最大航程:420千米
升限:4275米
武器:一挺7.7毫米八九式机头固定机枪,两挺7.7毫米八九式后座旋转活动机枪,一挺7.7毫米八九式机腹活动机枪,可挂500千克炸弹
爱知九零式二号水上侦察机
1931年首飞的该型机是基于德制亨克尔HD-56型水上侦察机的仿制型,具有结构紧凑、视野良好、飞行性能优秀等特点,日本海军曾大量装备该型机,在侵华战争中曾经和中国战斗机空战并有击落中国战斗机的记录。1936-1937年,日本海军将5架该型机赠送给伪满洲国海边警察队海警航空部队。编号为“海警15”、“海警16”、“海警17”、“海警18”和“海警19”号,其中1架搭载在海边警察队“海威”号军舰上。曾帮助关东军围剿杨靖宇、金日成、崔贤等抗日武装。1945年8月24日这批飞机在营口被苏军39集团军一部缴获后下落不明。
“海警16”号90式2号水侦,无线电呼号M-403
乘员:2人
长度:8.45米
翼展:11.5米
高度:3.67米
空重:1118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600千克
发动机:一台日立金浦90型星型9缸气冷活塞发动机,单台300马力
最大飞行速度:197千米每小时
最大航程:735千米
升限:4710米
武器:一挺7.7毫米八九式机头固定机枪,一挺7.7毫米八九式后座旋转活动机枪,两枚30千克炸弹
爱知九四式舰上爆击机
1934年首飞的该型机是德国亨克尔HD-66型轰炸机的仿制型,量产编号D1A1,盟军代号“苏茜”,曾是侵华战争初期日本海军的主力轰炸机型。1939年,已经改称伪满洲国海上警察队的原海边警察队从日本海军接收了2架该型机,编号分别为“海警20”(无线电呼号M-407)和“海警21”(无线电呼号M-408),同年10月,这2架飞机曾深入朝鲜边界参加了对金日成游击队的追剿。1941年,关东军又向伪满洲国海上警察队提供了5架该型机。编号“海警27”、“海警28”、“海警29”、“海警30”和“海警31”号。1945年8月24日这批飞机在营口被苏军39集团军一部缴获后下落不明。
停在机场的海警所属爱知94式舰爆,近处这架即为“海警20”号
乘员:2人
长度:9.4米
翼展:11.37米
高度:3.45米
空重:14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2400千克
发动机:一台中岛“寿”二型改一型星型9缸气冷活塞发动机,单台580马力
最大飞行速度:280千米每小时
最大航程:1060千米
升限:7000米
武器:两挺7.7毫米八九式机头固定机枪,一挺7.7毫米八九式后座旋转活动机枪,一枚250千克炸弹,两枚30千克炸弹
中岛九四式侦察机
1934年首飞的该型机是日本陆军装备的最后一种双翼侦察机,因操作性和机动性良好,在侵华战争中广泛用于华北战场,多次与中国空军霍克II型战斗机交战。1938年逐步退居二线。1939年,伪满洲国海上警察队自日本陆军接收了5架该型机,编号“海警22”、“海警23”、“海警24”、“海警25”和“海警26”号,1945年8月24日这批飞机在营口被苏军39集团军一部缴获后下落不明。
乘员:2人
长度:7.73米
翼展:12米
高度:3.5米
空重:1664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2474千克
发动机:一台中岛8“光”型星型9缸气冷活塞发动机,单台750马力
最大飞行速度:283千米每小时
最大航程:1200千米
升限:8000米
武器:两挺7.7毫米八九式机头固定机枪,一挺7.7毫米八九式后座旋转活动机枪,两枚30千克炸弹
瓦斯电KR-1型客机
1933年首飞的该型机以德*哈维兰DH.83“狐蛾”型客机为基础研发,1934年初投产,主要供日本国际航空公司和日本海军当作要员运输机使用,算上原型机总共只生产了8架。1935-1936年,日本海军将2架该型机赠送给伪满洲国海边警察队海警航空部队。编号为“海警12”和“海警13”号。1945年8月24日2架飞机在营口被苏军39集团军一部缴获后下落不明。
乘员:1人载员3人
长度:7.6米
翼展:9.2米
高度:2.7米
空重:576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964千克
发动机:一台瓦斯电“神风”三型星型7缸气冷活塞发动机,单台150马力
最大飞行速度:198千米每小时
最大航程:650千米
升限:4200米
武器:无固定武器
瓦斯电KR-2型客机
1934年首飞的该型机KR-1型客机为基础研发,1934年底投产,总共生产了12架,主要供日本各家航空公司和日本海军当作要员运输机使用(日本海军6架、读卖新闻2架、东京航空输送社1架、朝鲜航空事业社1架、东京航空1架)。1935年,日本海军将1架该型机赠送给伪满洲国海边警察队。编号为“海警14”号。1945年8月24日该机在营口被苏军39集团军一部缴获后下落不明。
乘员:1人载员3人
长度:7.71米
翼展:9.2米
高度:2.7米
空重:57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980千克
发动机:一台瓦斯电“神风”三型星型7缸气冷活塞发动机,单台150马力
最大飞行速度:215千米每小时
最大航程:750千米
升限:4500米
武器:无固定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