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盖世汽车注意到,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显示,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设合营企业案进入公示期,公示期为2025年7月31日至2025年8月9日。
根据经营者集中简易案件公示表,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日产中国”)与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风集团”)拟在广东省广州市新设合营企业,专注于从事汽车整车及其零部件、汽车装饰品的出口业务。
交易后,日产中国将持有合营企业60%的股权,东风集团将持有合营企业40%的股权,从中国反垄断法角度,可以认为日产中国对合营企业具有控制权,而东风集团针对特定事项亦能够对合营企业施加决定性影响。
当全球汽车贸易摩擦加剧、新能源转型进入深水区,一场由中日车企联手发起的“出海突围战”正悄然打响。日产与东风设立专注出口业务的合营企业,这一打破传统合资模式的大胆尝试,显然是两家企业在销量寒冬中的绝地反击。
“老搭档”携手应对困境
日产的困局已然是摆在台面上的事实。
从财报上看,盖世汽车曾报道,截至6月30日的第一财季,日产营业亏损791亿日元,这一表现好于分析师平均预期的约1,190亿日元营业亏损,也优于日产自身预测的2,000亿日元的营业亏损。同期日产的营业收入为2.7万亿日元,同比下跌约10%;营业利润率降至-2.9%;净利润更是从上年同期的盈利286亿日元转为亏损1158亿日元。
该公司虽未公布截至2026年3月的财年的业绩预期,但分析师预计其年度亏损将达2,340亿日元。
日产中国包括两大事业板块,分别为乘用车板块东风日产(包括日产、启辰和英菲尼迪品牌)以及轻型商用车板块郑州日产,其中东风日产是日产汽车在中国市场的主要销量来源之一。
不过2025年以来,东风日产一直处于销量下滑状态,目前已经连续5个月出现销量下滑,今年前五个月累计销量为208600辆,同比下滑26.1%。在今年5月,东风日产的销量为53367辆,相较于上一年同期的61725辆下滑13.5%。
提升销量是两家车企的当务之急。出口,是日产和东风共同寻求的突破口。
东风与日产携手开拓出口业务,既能借助日产的全球经销商网络优势,又能整合双方资源,为自身产品寻求更广阔市场,可谓互利共赢。
N7“带头开路”
实际上,东风于今年6月就曾宣布,与日产的全资附属公司NCIC订立合资合同,双方同意成立合资公司,共同从事汽车出口业务。
资料显示,日产计划自明年起从中国向东南亚、中东和中南美等地区出口电动汽车。在业绩下滑背景下,日产正调整全球生产布局,希望借助中国制造的高性价比电动车拓展海外市场。
首批出口车型包括东风日产新推出的电动轿车N7,该车型为日产首款由中国合资公司全权主导设计、开发及零部件选择的车型。该车上市45天累计交付量已达到1万台。
N7称得上是在中国汽车市场得到了良好验证的车型。
截至5月15日,N7以18天的时间实现大定用户破万,成为最快达成此记录的合资纯电车型。此外,东风日产N7上市50天大定突破20000台。
N7于4月在中国上市,该款车型的起售价为119,900元,是在日产汽车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的工厂生产。
N7的汽车软件采用的是中国公司的人工智能技术。由于部分国家对使用中国产人工智能产品有所限制,日产公司为了出口车辆需要更改软件的规格。为了开发面向出口市场的软件,日产公司已投资入股中国领先的电动汽车开发商阿尔特汽车技术公司(IAT Automobile Technology)。
但仍需关注的是,N7需要保证产能效率,才能满足海外市场大规模需求。
整体来看,日产与东风新设合营企业专注出口业务,是双方在复杂市场环境下的积极探索,通过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有望在全球汽车出口市场分得一杯羹。但未来之路并非坦途,如何克服产能、市场需求变化等挑战,将决定这一合作能否真正实现预期目标,为双方企业带来新的增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