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国汽车置换更新补贴收紧的趋势从二季度逐步延伸至三季度末。这一调整的背后,既有超预期市场热度催生的政策优化需求,更标志着政策导向从“普惠式刺激”向“精准化调控”的关键转变。
补贴收紧:从应急响应到精准调控
9月28日,据“苏州发布”公众号显示,根据《江苏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中“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实行限额管理、资格调控”相关要求,经商省有关部门同意,对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政策进行调整。
具体来看,汽车置换更新补贴政策于2025年9月28日24:00暂停实施。同时,2025年1月1日(含当日,下同)至9月28日间取得新车《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符合汽车置换更新补贴政策申报条件的消费者(以发票开具时间为准),须在2025年10月20日24:00前通过“苏新消费江苏消费品以旧换新平台”微信小程序或“苏服办”APP汽车置换更新应用提交完整的申报资料,逾期不再受理新的补贴申请。
另外,对汽车报废更新实施限额管理。据悉,汽车报废更新补贴政策自2025年9月29日0:00起实行“先领取资格,再申报补贴”的方式组织实施(以新车《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开具时间为准),具体实施办法及资格领取方式另行通知。
江苏的调整并非孤例。早在今年二季度,湖北、湖南、安徽、广州等地已陆续暂停汽车置换补贴申请,部分地区将“无条件申领”改为“抢券模式”。佛山、惠州等地还明确要求补贴车辆须在本地登记上牌,通过地域限制提升政策执行的精准性。一些地区甚至因补贴资金消耗过快,提前终止了原计划持续至年底的补贴活动。
政策调整的背后,是补贴资金与市场需求的剧烈碰撞。据不完全统计,仅2025年前五个月,全国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就高达322.5万份,截至9月上旬这一数字已突破830万份。这意味着政策资金的使用进度远超预期,也对财政预算和监管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更值得关注的是,补贴政策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也暴露出部分问题。部分车企与二手车商串通,通过“以旧换新”名义套取补贴后,将新车伪装成“零公里二手车”低价流入市场,扰乱价格体系;还有商家采用“先涨价后补贴”等手段误导消费者,这些行为进一步加速了政策调整进程。
在此背景下,各地的政策调整呈现出从“普惠”到“精准”的鲜明转向。广州、东莞的限量抢券模式,佛山、惠州的上牌地域限制,江苏的“先领资格再申报”机制,均体现了“既保支持力度,又防资金浪费”的调控智慧,与沈阳提出的“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初衷高度契合。这种精细化管理并非简单收缩,而是对政策执行机制的优化升级,通过资格调控、流程规范等手段,确保补贴资金真正流向有真实需求的消费者。
连锁反应:后补贴时代各方如何应对?
补贴退坡预计将逐步传导至消费终端,引发一系列市场反应。
对消费者而言,补贴窗口收窄将直接提高购车成本。此前,报废旧车换购新能源车最高可享受2万元补贴,叠加地方配套后综合优惠可达3万元。如今这部分优惠缩减,可能使预算敏感的消费者推迟购车决策。
不过,政策调整并非“一刀切”退出,而是进入优化升级的过渡阶段。继年中多地汽车置换补贴陆续暂停后,多省市陆续按下补贴“重启键”。据盖世汽车不完全统计,自7月底开始,已有超十个地区调整及更新了汽车置换补贴政策,且在“新政策”中补贴领取的方式各有不同,比如部分地区将补贴形式改为定时“发券”。
这种“有退有进”的调控逻辑,既是为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也在倒逼行业从依赖“政策输血”转向构建“内生造血”能力。
对市场各方而言,适应新常态已成为必然选择:消费者应更加关注车辆的全生命周期价值,而非短期补贴;车企需将竞争重心从价格战转向智能化、低碳化等核心技术;政府则需加快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电池回收体系等配套服务,为产业转型提供支撑。
这场始于补贴调整的政策变革,本质上是中国汽车市场从“规模扩张”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阶段。短期来看,政策退坡可能带来消费者观望情绪上升、部分依赖补贴的车型销量承压等“阵痛”。但从长远看,这将推动行业构建更加健康的生态环境: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消费需求与技术进步成为核心驱动力,政策则更侧重于制度建设、秩序规范与基础设施完善,为行业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环境。
正如业内专家所指出的:“补贴退坡并非否定汽车消费的重要性,而是通过政策引导,推动行业摆脱对短期红利的依赖,在更加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