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现在这个时代谁还买油车”“开了电车再也不想碰油车了”成为不少车企领导人的口头禅,当社交媒体评论区电车拥趸者一个劲儿地宣扬新时代的来临,油车和电车的对抗在当下的舆论环境下愈加激烈。
似乎从消费者到行业,都认为油车代表旧时代,而电车代表新时代,以至于外界对油车的评价不断走低:使用成本高、NVH差、场景化体验少、智能化表现差、可玩性低、情绪价值不足,一无是处。
然而最近来自全球领先的消费者洞察与市场研究机构J.D.Power|君迪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燃油车的产品魅力指数正在上升,且燃油车的用户满意度创下了过去几年来的新高。
这似乎与当前行业和大众舆论的认知有些偏差,燃油车真的更加受欢迎吗?
01真的没人关注油车了吗?
看到这个结论,或许很多人第一感觉是质疑君迪调研的客观性。但熟悉行业的都知道,君迪这个机构确实在汽车行业调研领域拥有超过50年的经验,其科学的研究方法、大规模的样本数据和深入分析的能力,确实在汽车行业内具有很高的声誉。因此这份报告,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行业的真实状态。
据了解,该调研测评衡量了燃油车新车车主在购车2至6个月内拥有和驾驶车辆的各方面体验,从而最终整合出让新车购买者感到兴奋和欣喜的车辆要素,最终结果是2025年中国燃油车行业整体魅力指数达到751分(采用1,000分制),较2024年上升14分,创下了近5年来的最大升幅。
这个结果确实与很多人对当前市场的认知,以及行业的舆论是背道而驰的。不过理性分析这个结果,结合当前市场的现状和环境,就可以发现偏差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首先是舆论的风向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天然是站在新潮的一方,新能源和智能化汽车的确是方向和趋势,所以更多热点、讨论和舆论报道自然会偏向新能源汽车,对传统燃油车的关注度自然就少了,造成了“油车不行了”的假象。
同时新一批互联网企业和新势力造车,他们的打法和传统汽车厂商是不一样的,特别善于利用新媒体渠道,去影响大众舆论和消费者的心智,新势力销量榜,新势力周度榜单就是最典型的表现。传统油车企业在这方面的转变相对较缓,因此也造成了“新能源和智能汽车热,传统油车遇冷”这种有失偏颇的受众感知。
再加上目前燃油车以合资车企为主,伴随着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崛起,国内消费者对合资的推崇程度有所降低,虽然该买合资车还是继续买,但聊得少了,议论得少了,造成了一定的信息茧房层面的误解。
其次是从数据层面来看,今年上半年燃油车的销量542.6万辆,同比微降1.8%,市场份额为49.6%,与新能源车基本持平,相当于新能源的市占率仅为51%。实际上自2024年7月份之后,中国汽车销售数据中,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就已经超过了50%。换句话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涨到一定程度后就涨不动了,燃油车和新能源的份额基本上维持在一比一的状态。
如果是半壁江山,那么燃油车可以说依旧是非常主流的存在,而且这个结果,在中国市场更多元化的汽车消费趋势和理念中,还将长久持续下去。
再次从各个细分市场榜单来看,目前燃油车依旧占据了主流地位。以近半年来的轿车销量榜为例,日产轩逸、大众朗逸、大众速腾、大众帕萨特依旧稳居前十强,紧跟帕萨特的是丰田凯美瑞和大众迈腾。而且扣除十强中三台3万-8万元的经济性纯电小车,油车在A级车和B级车市场依旧占据核心位置。
SUV市场亦是如此,近半年来SUV三强仅有特斯拉ModelY拿下第一,亚季军分别是吉利星越L和丰田荣放,十强中除了这两款车,SUV十强中海油丰田锐放、大众途观L、长安CS75、瑞虎8和本田CR-V,再往后则是大众探岳,吉利博越L、丰田锋兰达,油车依旧占据了重要地位,去满足消费者对出行的需求。
君迪的数据显示,燃油SUV用户中每月至少进行一次越野使用的比例为35%(新能源SUV用户这一数据为28%)。此外,燃油SUV用户的年均行驶里程比新能源SUV用户高出13%。这类用户更依赖于燃油SUV的长续航、即加即走、负载能力强等核心属性,当前新能源SUV产品在这些维度尚难全面替代。“没有燃油车,欧洲汽车产业将崩溃!”前些天,梅赛德斯-奔驰CEO康林松在德国报刊上这样表示,用近乎悲怆的语气向欧盟“禁燃”政策制定者发出警告。
事实上,海外车企早就想明白了,燃油车不能停。奥迪放弃2033年全面电动化目标,宣布未来十年继续研发内燃机,并推出全新燃油车平台PPC;奔驰将2030年电动车销量占比目标从100%下调至50%,明确表示“电气化的高技术燃油发动机将服役更久”,未来十年持续更新燃油车型阵容;大众集团2024年宣布投入600亿欧元研发下一代燃油发动机,占其总研发预算的三分之一,并暂停第四家电池工厂建设,转而增加燃油车产能……
如此多的数据和事实证明,燃油车依旧大有可为。
02被忽视的进步
再回到文章开头的君迪的那份调查报告,油车的重要程度不减,那么油车的魅力指数究竟是如何提升的?
数据显示,消费者满意度提高的背后,主要得益于燃油经济性(+17分)、上/下车(+13分)、外观造型(+12分)、车身内装(+12分)以及设置和启动(+12分)等因子的进步。从品牌维度来看,中国传统能源汽车市场中自主品牌(745分)魅力表现进步显著(+32),与主流品牌(+11分)共同拉动行业整体得分上升。
显然我们也可以从一些市场现象,去找寻和还原油车魅力提升的关键要素。比如燃油经济性方面的提升,核心原因在于德系车发动机技术的升级、日系车普混车的全面普及,以及自主品牌在动力总成方面的优化,豪华车在48V技术的运用,让整体的油耗得到了更好的控制。
比如大众的第五代EA888发动机全面应用,诸多革新的技术,不仅带去了更强大的性能表现,油耗还得到了更极致的优化。途昂Pro车主反馈,日常通勤油耗基本上在8~9L/100km,高速可低至7L,相比第三代车型油耗降低约1L,这对一台中大型SUV来说,已经非常省了。而如揽境48V轻混系统,通过智能启停技术,油耗较传统燃油车降低20%。
比如日系的丰田、本田,普混技术的全面放开,让凯美瑞、赛那这样的中型或者中大型车百公里油耗降低到4~5L级。而更多豪华车比如奔驰等,基本上已经普及了48V轻混系统,可以在低速行驶时,通过电机介入提升燃油经济性,让奔驰E级这样的中大型轿车WLTC综合百公里油耗低至6~7L。
油耗低了,消费者用起来省油成本低,再加上燃油车技术成熟,规模化效应好,带来更可靠一致性的产品,各项投诉榜上相对而言,燃油车的问题变得更少,消费者的口碑自然就上去了。
再比如当前很多人都在说的智能化,其实现在燃油车的智能化已经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大众旗下的帕萨特等产品,不仅加长了升级了中控大屏和副驾娱乐屏,还带来了高阶智驾的搭载,让油车的智能座舱和智驾体验,丝毫不输目前的电车产品。特别是奥迪全新的A5L,还用上的华为的智驾,智驾能力朝第一梯队看齐。
长安的第四代CS75PLUS,不仅升级了外观造型,在内饰的科技感和豪华氛围上也作出了很大升级,包括零重力座椅的搭载,AI大模型的运用。吉利的中国星系列,星瑞和星越L也不断更新,除了搭载Flymeauto车机系统,升级更强大的动力配置,星越L还全系标配了CCD可变阻尼悬架系统,配置和功能以及给到消费者的价值感也在不断提升,而最新的公告显示,吉利最新的千里浩瀚H3驾驶辅助系统首次落地燃油车,将从根本上改变吉利燃油车智能化不足的短板,也拉升整体燃油车市场的智能化优化升级。
也正如吉利第四代博越L上市之后,拿下7月SUV市场第三的名次,背后也是智能座舱的全面升级,内饰精致程度、舒适性配置等用户感知直接的产品力提升,为该类燃油车产品的热销奠定了基础。
当然最核心的就是价格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很多油车的价格实现了进一步下探。曾经说油电同价,现在油比电低的车型比比皆是,特别是在比亚迪喊出998、798之后,油车的价格下探之路就更加疯狂了。例如A级燃油车长安逸动、吉利帝豪等,它们直接将起售价调到了5万出头,而且配置和性能是原本10万元级车型的表现。
合资品牌的传统燃油车如朗逸、轩逸、思域等车型的价格也迎来腰斩,终端起售价仅8万左右;雅阁、凯美瑞、帕萨特PRO、天籁等车型,起售价都来到12万多。这意味着,如今持有10万的购车预算就可以轻松拿下以前15万才能买到的车型,相当于用以前买合资A级轿车的钱,如今就能享受到合资B级轿车的体验。
本来燃油车产品力提升就很快,加上终端市场价格不断放量,叠加增换购的各种补贴,其实这一两年燃油车的性价比变得更高了。在如此的价格体系和竞争之下的燃油车,不仅省心,保险保养不贵,代步没有焦虑,消费者的满意度自然会明显提升上去。
智能化加持,叠加大幅降价之后的油车,真香!
有一说一,新能源真的很好,单从用车成本来说,的确很省,但并不是真的适合所有人和场景。包括一些露营场景,一些广告的效果,其实就是营销出来的,很多消费者家里的车,整个一生都没有这些场景需求,因为很多上班族、打工人,真的没有时间去做这些看上去很美好的事,他们就想要一台能遮风避雨、安心耐用的代步工具。
而电车在经历过快速迭代之后,新车背刺老车主、保值率低下、保险价格昂贵,以及一些地方补能不便,补能成本媲美油车成本之后,祛魅和降温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