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的上海夜晚,一辆正常行驶的理想MEGA从底盘冒出火星到燃成空壳,仅用了短短十秒。这一画面在社交媒体迅速传播,将理想汽车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八天后,理想汽车官方发布致歉声明并宣布主动召回11411辆同批次MEGA车辆。创始人李想表态:“事故可能是万分之一,但是生命只有一次,是百分之百。”
召回决策:安全与成本的权衡
上海漕河泾开发区附近,那辆理想MEGA在毫无碰撞的情况下突然从底盘窜出火苗。网上流传的视频显示,车辆在短短十秒内被大火完全吞没,迅速烧得只剩空壳。现场画面触目惊心,这辆标榜“全球最高安全标准设计”的豪华MPV,在众目睽睽下瞬间燃成空架。
车主随后通过律师事务所发布的声明描述了更详细的经过:事故发生时,车辆底盘传来爆炸异响,车内立即烟雾弥漫。在逃离车辆过程中,因后排电动车门无法立即开启,最终通过副驾驶车门成功逃生。这一细节引发了公众对电动车安全设计的质疑——连滚带爬逃生不应成为汽车安全的底线。

理想汽车在事故发生后第八天正式回应,承认在车辆起火约4个多小时前,云端预警系统已经收到相关告警提示,工作人员也第一时间与车主和驾驶员联系。但由于此前从未出现过非碰撞起火的先例,团队未能果断干预,错过了提前介入处理的最佳时机。
理想汽车产品线负责人“老汤哥Tango”披露了召回决策的细节:一个可能令人意外的情况是,在做出召回决定的会议中,公司创始人李想并未参与。
他明确表示:“我们完全不担心他是否会反对召回,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用户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没有任何代价可以衡量。”

总裁马东辉在讨论过程中特别提醒团队成员,不要首先考虑成本问题——无论是十亿还是二十亿——而应先判断这件事是否符合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基于这一共识,团队迅速达成一致,立即启动召回流程。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召回公告,理想汽车将自2025年11月7日起,主动召回生产日期从2024年2月18日至2024年12月27日的理想MEGA 2024款汽车,共计11411辆。召回编号为S2025M0174V。
质疑与焦虑:真相到底是什么?
理想汽车官方解释,召回范围内的车辆由于“该批次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特定条件下会导致冷却回路中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铝板腐蚀渗漏。这种情况会导致车辆出现故障灯点亮、动力受限及无法上电的情形,极端情况下会造成动力电池热失控,存在安全隐患。

理想汽车排除了电芯自身问题,将焦点集中于冷却系统的材料缺陷。官方表示,结合云端预警系统记录和专项分析验证,事故发生前各电芯状态参数均正常,可排除因电芯自身异常而导致的起火。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召回并不是只更换冷却液。理想汽车表示,此次召回不涉及理想汽车其他车型,会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免费更换冷却液、动力电池及前电机控制器,单台车施工约为1个工作日。此外,理想汽车会为召回范围内车辆的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提供一项延长保修权益。根据行业数据测算,此次召回总成本预估约达17.64亿元。
本来理想汽车主动召回是负责任体现,但是在相关召回方案后,却引发很多质疑。业内专家分析,冷却液腐蚀冷却铝板的问题在电动汽车设计中本应是基础性验证项目。一位汽车工程师在采访中表示:“理想可能用了一种性能更好的冷却液,但是没想到这个冷却液腐蚀性出乎意料了。本质就是实验室验证没做好,新势力的本质就是整合快、出品快,这是互联网产品的特点。”

理想MEGA配备的云平台在事故前4小时已监测到异常,这一系统原本的设计理念是结合车端和云端数据实现24小时全天候关注,通过AI智能算法提前识别潜在质量安全风险。
然而,系统虽然发出了警告,但由于缺乏非碰撞起火的先例,团队未能果断干预,错失了最佳处理时机。这暴露出车企在面对小概率风险时的预判短板。
理想汽车承诺将优化预警处置流程,加强一线团队培训,确保未来对潜在隐患“提前采取果断行动”。理想汽车官方表示:“我们会把这次事件作为重要的改进契机,即便是极小概率的安全隐患,也会提前采取果断行动。”
尽管理想汽车迅速宣布召回,但车主群体的反应却复杂多元。一些车主开始测试车门打开的速度,练习逃生。有人在社交平台上焦虑发问:“如果车上有老人小孩,这十秒还够用吗?”

更令人担忧的是,有媒体报道称,部分车主在今年上半年就曾收到类似故障提醒,并被要求进行到店免费更换。当时理想汽车已经更换了相关部件,但未引起广泛关注。
此次召回并不涉及MEGA新款车型,据说冷却液腐蚀问题在新车型上已完全解决,这样的巧合不免让人怀疑理想汽车是否早已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却未采取更积极的预防措施。
一位车主在论坛上写道:“召回公告说防腐蚀的冷却液有问题,可电池参数明明正常,怎么还会自燃?厂家只说极端情况可能热失控,可是出现失控10秒车辆就完全烧毁,具体到底什么原因,到现在也没个准话。”
企业责任:透明与担当的考验
接二连三爆发的新能源汽车事故已为行业敲响警钟,安全已成为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没有安全托底的技术创新,经不起风浪的考验。
将于2026年7月1日实施的新国标要求电池系统在触发单体热失控后,在至少2小时的观察期内必须保持无起火、无爆炸,这一标准远超当前理想MEGA的表现。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召回技术中心副主任王乃铝表示,将创新召回监管体系,建立并推动实施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企业报告制度。

理想汽车将此次召回称为“主动召回”,强调虽然最终技术调查仍在进行中,但一旦发现存在风险,就绝不等待结论才去行动。这种态度值得肯定,但也引发思考:为何等到事故发生后才采取如此果断的措施?
作为理想汽车的首款纯电产品兼旗舰产品,MEGA承载着品牌向电动化转型的战略希望。在长达数小时的MEGA发布会上,理想汽车浓墨重彩地提到了MEGA的安全性能。
理想汽车官网上曾发布的文章显示,为了确保交付到用户手里的每一辆车上,电池都能做到绝对安全,麒麟5C电池基于130项安全设计指标,历经951项安全测试。然而,就是这款标榜安全性的车,却在上市一年多后卷入“十秒爆燃”事件。同时新款车型已经“悄然”调整,老款车型车主仍尚不知情。
理想汽车为召回车辆提供的补偿措施看起来相当慷慨——延长保修至10年或20万公里。但这一切都无法完全消除那十秒燃烧带来的视觉冲击与心理阴影。
对于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而言,这场大火烧出的不仅是冷却液腐蚀铝板的技术缺陷成为出厂前测试“漏洞”,更是行业在创新速度与安全验证之间的失衡现状。这样的召回能否让消费者对理想汽车更加信任还是加重怀疑,还是让消费者自己“投票”吧。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