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快汽车新闻
太阳能光伏网

2025泰达论坛|李勋宏: 智能网联汽车出海有五大挑战

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报社联合主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特别支持,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欧洲汽车工业协会联合协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下称“泰达汽车论坛”)于2025年9月11日至9月14日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举办。本届泰达汽车论坛围绕“增动能启新篇向全球”的年度主题,邀请重磅嘉宾展开深入研讨。

在9月14日“全球化新市场专题论坛七:全球汽车产业、政策动向与市场开拓”中,万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优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李勋宏发表题为“eSIM赋能智能网联汽车出海”的演讲。

万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优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李勋宏

以下为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万马科技的李勋宏,将为大家汇报《eSIM赋能智能网联汽车出海》相关内容。

不知大家是否关注过苹果手机17Air版本,该版本不再支持插拔式SIM卡,因此目前在国内的发售进度有所滞后,核心原因是国内三大运营商尚未完全做好准备。事实上,无论是消费电子领域还是汽车领域,eSIM当前都是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今天,我将重点介绍为何我们需要eSIM技术,以及eSIM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出海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我简要介绍一下公司情况。优咔网络科技是万马科技旗下专注于车联网业务的专业子公司。万马科技是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核心业务涵盖智能机柜与智能网联两大板块。优咔网络科技总部位于上海,目前在国内设有四至五个办公地点,同时在海外拥有十多个分支机构,主要负责智能网联汽车出海相关业务。截至昨日,我们已为超过1610万连接提供服务(此前数据为1600万连接)。在国内市场,我们为吉利、上汽、理想等车企提供服务;在海外市场,我们则为沃尔沃、理想以及部分造车新势力品牌的出海车型提供智能网联服务。公司业务主要分为两大板块,对应两个核心品牌:其一为“揽海”全球车联解决方案,该方案聚焦于车辆与云端之间的连接优化,目前已推出面向全球市场的eSIM方案、针对robotaxi及高端汽车的双卡联网方案,以及适用于robotaxi的高阶网联方案;其二为“遨云”自动驾驶数据闭环解决方案,主要针对自动驾驶场景下的数据采集、训练与仿真需求,提供一套完整的工具链产品。

在简单介绍公司情况后,接下来我将与大家分享智能网联汽车出海面临的问题。

智能网联汽车出海已成为必然趋势。据分析师预测,到2030年,中国汽车年产量将达到3600万台,占全球产能的40%,出口量有望突破9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的占比正逐年提升,目前已稳步达到20%以上,这为智能网联汽车出海奠定了总量基础。然而,智能网联汽车出海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从智能网联功能维度,可将其分为两部分:一是基础网联能力,即车辆与云端的通信能力,通常基于4G/5G网络实现;二是中国处于领先地位的车路协同V2X能力。目前国内市场中,这两大功能板块并行发展,智能网联功能的搭载率已超过84%,尤其是与我们合作密切的吉利、理想、上汽等头部车企,其车型基础网联能力搭载率已实现100%。不过,在车路云一体化领域,中国仍处于探索阶段。反观海外市场,基础网联功能的搭载率不足30%,这一现状凸显了智能网联汽车出海面临的诸多挑战,也是导致其网联搭载率偏低的核心原因。

结合对车企的调研分析,智能网联汽车出海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合规要求严苛。尽管联网功能看似简单,但实际涉及数据合规、各类认证等多项要求,后续我会详细分享合规层面的网联要求。

第二,物料管理难度大。若车辆出口至不同国家需使用当地运营商的SIM卡,那么每个国家对应的SIM卡都需单独设定零部件号。我们曾遇到某车企出口至七八十个国家时,仅SIM卡相关的零部件号就多达30余个。

第三,跨区域调货困难。部分车企可能因某一区域(如东欧)市场销售不佳,计划将车辆调配至另一区域(如土耳其)销售,或从土耳其调配至北非销售。此类跨区域调货需对车辆零部件进行更换与调整,不仅耗费大量人工成本,还会造成设备损耗。

第四,本地化服务适配问题。在车辆出口初期销量较小时,车企通常采用漫游方式实现联网,例如出口至欧洲时选择某一运营商,以德国为主要出口节点。但车辆大屏显示的娱乐信息需根据出口地区适配当地语言,我们曾遇到用户投诉:作为法国用户,上车后发现YouTube等应用界面均为德文,这反映出本地化服务适配存在明显短板。

第五,资费成本高昂。国内运营商对智能网联业务高度重视,物联网流量资费甚至低于个人通信资费;而海外市场情况恰好相反,物联网资费远高于个人通信资费。以阿联酋为例,个人通信推出不限量套餐,每月可使用100G-200G流量,而物联网资费约为3-4美金(折合人民币20-30元)/1G,相当于国内十年前至二十年前的资费水平。

合规的车联网服务将保障车企出海业务可持续发展。在合规层面,车企对合规问题高度重视,因为合规直接影响车辆在当地的销售、与政府及本地企业的合作。合规要求主要包括数据合规与产品合规两大类:

数据合规方面,核心涉及隐私保护与跨境数据传输。正如刚才陈总提到的逆全球化浪潮,目前越来越多国家提出数据合规及数据本地化要求,例如沙特、阿联酋、欧盟(在数据合规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等,均出台了严格的数据安全合规政策,要求地理位置数据、用户数据等敏感信息需存储在本国境内。而智能网联汽车出海必然涉及数据采集,这就要求车企在当地寻找云服务商与运营商,将数据存储于所在国,无疑增加了出海难度。

产品合规方面,主要涵盖网络安全合规、车品认证、eCall功能及永久漫游限制等要求。在网络安全合规领域,除需通过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的设备认证外,部分运营商还会要求网联设备必须通过其内部认证,例如美国、日本等地区便存在此类强制认证要求。

为车联网设备的相关要求,最顶层为监管要求(各国政府对联网设备的认证要求),其次是行业认证(如GSF认证),最后是运营商认证。这一环节往往容易被车企忽视,我们曾多次遇到车企即将在当地发售车辆时,才发现设备未通过当地运营商认证,导致运营商不允许将其SIM卡植入Tbox。且海外运营商认证效率远低于国内,认证周期通常长达6个月左右,因此车企需提前规划这一环节。

关于eCall功能,中国将于2027年实施eCall相关法规,而全球范围内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强制要求车辆具备eCall功能,包括欧洲、俄罗斯、土耳其、阿联酋、沙特等。其中,俄罗斯、土耳其、阿联酋已正式立法,沙特则将立法落地时间推迟至2027年。对车企而言,eCall功能首先是法规强制要求,无论车辆是否具备信息娱乐功能,均需具备eCall能力。同时,eCall功能对联网技术也有明确要求,传统eCall基于2G/3G网络,而当前基于4G/5G网络的NGeCall技术,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产业链成熟度均有待提升,法规要求与技术成熟度之间的差距,需要服务商、运营商与车企共同探讨解决。

在永久漫游限制方面,全球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十多个国家不允许外国运营商的SIM卡在本国长期漫游,通常设置3个月或6个月的漫游期限,超期后将停止服务。其中,巴西、土耳其、沙特等国家对永久漫游的限制尤为严格,已实施针对长期漫游SIM卡的断网措施。这意味着,若车企初期仅与全球漫游运营商合作,在上述市场将面临断网风险,必须与当地运营商合作,而这又将涉及单独的零部件号、单独的许可认证等问题,形成技术层面的约束。

那么,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针对车企因出口不同国家需使用不同运营商SIM卡,进而面临的设备管理难题,我们提出了“ONE SIM方案”。自2016-2017年起,我们便开始积累相关技术经验。该方案可实现车辆在国内生产时预装基础SIM卡,待车辆运抵目标港口后,通过远程空发的方式将当地运营商的码号数据写入SIM卡。例如,在国内测试阶段,我们可使用港澳地区资费较低的码号进行漫游测试;当车辆出口至沙特时,通过空发技术将沙特运营商的码号数据写入SIM卡。这一原理与当前苹果手机、苹果手表、华为手表的通信功能类似,即通过远程写入运营商Profile(配置文件)实现联网。借助“ONE SIM方案”,可实现“全球一张卡”服务全球网联汽车出口的目标。目前,我们已协助某车企实现全球仅需两个零部件号:一个专门针对俄罗斯等敏感地区,另一个则覆盖南美、欧洲、中东等有明确法规要求的国家,真正实现了全球一站式服务。

接下来,为大家简要介绍SIM卡的技术演进历程。

当前国内市场中,个人手机仍普遍使用实体SIM卡。2012年苹果手机推出时,采用了当时最小尺寸的SIM卡;而车载场景中,自2013年起便开始使用MMF2标准的SIM卡(芯片尺寸为5×6mm)。尽管SIM卡体积小巧,但技术演进从未停止,目前高通、MTK等企业已在研发将SIM卡集成于基带芯片的技术,未来有望实现iSIM(嵌入式SIM卡)的广泛应用。现阶段,车载场景中仍以5×6mm尺寸的SIM卡为主流,但技术版本已历经多代升级。具体来看,SIM卡的技术演进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普通SIM卡。仅支持写入一个运营商的码号,例如车辆出海时若预装沃达丰的码号,那么车辆在海外仅能使用沃达丰网络或沃达丰的漫游网络,无法通过远程方式更新或更改运营商码号。

第二阶段:M2M(机器对机器)SIM卡技术。该技术专为车载场景研发,支持通过云端远程将运营商Profile推送至SIM卡,可实现车辆出口至不同国家时,灵活切换至当地运营商的码号。

第三阶段:消费电子领域的eSIM技术。2018年左右,在苹果的推动下,该技术逐渐成熟,典型应用为“一号双终端”功能,用户购买具备通信功能的苹果手表后,可向运营商申请副号,实现手表与手机通讯录同步、来电号码统一显示等功能。

第四阶段:IoT(物联网)eSIM技术。该技术融合了M2M技术与消费电子eSIM技术的优势,专为全球网联汽车出海需求演进而来。既能实现运营商码号的灵活管控,又能满足车企对云端触发权限的管控要求(避免用户随意下载运营商Profile)。目前,我们已针对IoT eSIM技术,为理想、吉利等动作较快的车企开展POC(概念验证)测试,预计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可实现量产落地。

目前,我们已全面支持上述前三代SIM卡技术,同时与全球多家运营商打通合作通道,可帮助车企实现统一零部件号、快速接入当地网络的目标。此外,借助eSIM技术,车企在应对合规要求、物流调配等问题时,也可灵活选择适配的运营商。

我们已落地的典型空发场景,为沃尔沃定制的解决方案。车辆运抵不同港口后,我们会根据当地网络活动情况,远程空发对应的运营商码号。以巴西市场为例:车辆在国内生产时,预装的是澳门电信的“种子码号”,完成国内测试后发运至巴西;当车辆抵达巴西港口并上电后,会产生网络流量,我们通过监控网络活动,将巴西当地运营商的码号数据空发至车辆SIM卡中,使车辆切换为本地联网状态,从而满足当地的数据合规要求与永久漫游限制要求。

在合作伙伴拓展方面,我们预计今年至明年,全球将有数十家运营商支持IoT eSIM技术,共同帮助车企简化出海流程,加速网联汽车在海外市场的部署。在当前合作的伙伴中,欧洲地区我们将与沃达丰率先推出基于IoT技术的SGP32方案;中东地区则与STC、ET、Cellcom等头部运营商开展POC测试。截至目前,已有数十万台搭载eSIM技术的车辆通过我们的方案实现出海,涵盖022、232等不同技术版本,多个品牌的车型已在不同区域与当地运营商完成落地适配。

以上就是我的汇报,感谢大家。

最新相关
拓斯达首发工业级人形机器人

拓斯达首发工业级人形机器人

9月12日,盖世汽车由"东莞发布"获悉,智能装备服务商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发布首款面向工业应用的人形机器人产品,此次发布的轮式人形机器人主要针对注塑行业工艺场景,通过"工艺数据→...

高通与哈曼合作推进汽车生成式AI

如今,驾驶者期望车辆能够像智能手机一样不断更新、适应和发展,但汽车的运行方式往往仍像传统机器一样。据外媒报道,为了弥合这一差距,高通技术公司(Qualcomm Technologies)和哈曼(HARMAN)宣布...

宝马集团携手E.ON推出V2G解决方案

9月10日,作为双方长期战略合作的一部分,宝马集团(BMW Group)与欧洲能源公司E.ON携手推出德国首个面向私人客户的商用车辆到电网(V2G)解决方案。图片来源: 宝马凭借双向充电技术,宝马iX3不仅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