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市场里,当大街上都能听到人们谈论股票赚钱,连擦鞋匠都在推荐股票的时候,往往就是市场最危险的时候。”这是查尔斯*麦基在《大癫狂》中的一段话。
这段话形容的是当一个行业准入门槛开始面向普罗大众时,已经过了真正的红利期。
近年来,在“双碳”战略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逐年提升,对于充电桩的需求也随之跃升。
市场上不乏充斥着“0元建充电站”的醒目招商项目,这样见诸于“就地发财”式的噱头的确吸引了一波又一波人。
但是当加盟商筹集资金投入后,预想中的回报并没有如愿实现,反而陷入了新的漩涡。
一.高需求催生新业态,政策红利与招商乱象并存
“国家新基建,错过了加油站可不能再错过充电站”
对于充电站的需求,也是政策的风向标。国家2023年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政策导向文件。
文件明确提出“推动私人充电桩共享化改造”与“探索多车一桩高效共享模式”,以破解充电设施结构性矛盾。据中国充电联盟最新统计,目前全国私人充电桩闲置率高达76%,而“近泊乐”模式可使单桩日均服务车辆提升3倍以上,为车主创收的同时缓解公共充电压力。
仅2025年上半年(1-6月),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的新增数量同比增长近一倍。具体数据显示,这一时期充电基础设施新增328.2万个,同比增幅达99.2%。
而在入局最初,充电站的加盟口号紧抓饥饿营销的内核,将加盟机会渲染得稍纵即逝。更有甚者,在媒体平台对加盟的吸金效应进行现身说法。
某些代理商说:“只要花十几个W就能买下某个区县的代理权,公司会帮忙选址,充电桩利用率高达70%,并且免费上门安装,后续也不需要运营维护,躺家里坐等分红赚钱就行。”
电车资源采访到某充电桩招商代理周先生,周先生反驳道,“建充电桩与建加油站是一样的,建小区得物业同意,物业同意了还要电力局消防的审批,各种审批,你以为是放一个柜子在那里,建充电桩站那就更费了,规化局,城建局,消防,土地审批,电力局,建一个电站与建一个加油站一样,程序复杂,而且不是一般的人想做就能做的。”
“外面那些代理商说得天花乱坠什么无门槛、0元加盟,但真正的门槛实际在签了合约落地之后。”
首先,所谓的“免费加盟”其实只是一个幌子。投资者虽然不需要支付建站的直接费用,但往往需要承担其他各种名目的费用,如设备采购费、技术服务费、管理费等。这些费用加起来,并不比自己建站的成本低多少。
而且,在设备采购方面,投资者往往没有选择权,特别是对于一些合作建站的自有场地加盟商而言,合约中规定必须按照某些商家指定的品牌和价格购买设备,市价3万元左右的充电桩以4万元的价格卖给加盟商,不仅设备的价格通常会高于市场均价,工程成本也不透明,往往虚高报价。
等到充电站已经建成,后续的投入难以为继时,加盟商也无法轻易退出,此时的加盟费就变成了昙花一现的入场券,被无良代理商收入囊中。
二.点位之争才是被忽略的盈利真相
充电站的兴起,是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车桩比失衡的准确反映,但多方入局的抢夺战中实则暗藏区位垄断法则。
新兴的充电桩加盟模式则倾向于轻资产运营,但本质上充电站最大的盈利痛点仍是闲置,而闲置率与区位密切相关。
所谓区位,就是充电桩所处的位置,选址几乎决定了充电站潜在的盈利空间。
在城市大小商圈里,头部企业早已完成优质点位的跑马圈地。商圈、高端社区、交通枢纽等高频充电区域,已被国家电网、特来电等巨头通过长期协议锁定。
而中小加盟商拿到手的往往是城郊工业区、偏远乡镇等低流量点位,日均使用率不足15%,与招商承诺的“超70%”形成刺眼反差。
边缘点位本就流量有限,还面临油车占位、设备故障、电价竞争三重挤压。电车资源联系了深圳某加盟商,得知其在城中村投建20桩充电站,因充电站临近住宅区,不仅油车长期占用充电位,还有其他充电站抢夺份额,实际利用率不足30%,每月基本处于亏损状态。
这也说明充电运营商还需要重点关注周边5公里范围内的充电站,如果5公里范围内已经有非常多的充电站那势必会竞争激烈,要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挣钱必定难度很大。
其次,土地属性对于选址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场地的产权一定要清晰,避免在后期的经营过程中因为产权产生一些纠纷,且场地的使用年限一般不要过短,正常来讲最低五年,最好能8-10年,这样才能把电站的全生命周期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去年七月,深圳市龙岗区南湾街道就因违规占地拆除了一处侵占国有储备用地的充电桩,面积高达300平方米。
充电桩运营是点位资源争夺战,而非设备覆盖率竞赛。当优质点位瓜分殆尽,边缘区位的低利用率注定成为加盟者的韭菜场。
三.行业竞争激烈,入局需谨慎
近年来,虽然充电桩行业营收年年攀升,但行业整体增势逐渐放缓。
以“充电桩一哥”挚达科技为例,尽管其在全球和国内充电桩市场份额上曾保持领先,但相关数据表明,目前挚达科技陷入了营收下降、利润连续亏损的困境,现金流也出现偿债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挚达科技的毛利率从2022年的20.4%大幅降至2024年的14.9%,2025年第一季度虽略有回升,也仅为16.5%,远低于行业平均的25%-30%。持续亏损、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为负、债务水平攀升以及高达900.3%的资产负债率,都让挚达科技的可持续运营面临挑战。这种状况也从侧面反映出,充电桩行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对于依赖类似合作模式的加盟业务而言,也可能受到波及。
充电桩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中小玩家生存空间压缩。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特来电、星星充电、云快充等行业前15家运营商占据全国85.1%的公共充电桩市场份额,头部效应显著,且一线城市与核心商圈充电网络趋近饱和。
中小运营商因设备老化、运维成本高、用户流量不足,普遍面临盈利困境。例如,怪兽充电加盟商因设备铺设后收益断档、品牌方中途撤场等问题,多地出现集体诉讼,缺乏技术与资源支撑的中小加盟商就成为主要承压方。
充电行业已经逐渐放弃跑马圈地的扩张模式向精耕细作转型,这对于急于入场的加盟商而言,或许也是一段重新审视的冷静期。
四.结语
投资者若想在新能源浪潮中站稳脚跟,首要的是褪去浮躁,在狂热的市场信号中锚定理性坐标。须知没有什么一本万利的“速成神话”,扎实的实地调研才能筛选出真正的流量沃土。
这不是一场赚快钱的短跑,而是考验眼光与耐力的长跑,任何对短期暴利的幻想,终将在审批壁垒、区位竞争与行业洗牌中认清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