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快汽车新闻
太阳能光伏网

2025泰达论坛|徐树杰: 发布《氢能汽车蓝皮书: 中国车用氢能产业发展报告(2024)》

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报社联合主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特别支持,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欧洲汽车工业协会联合协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下称“泰达汽车论坛”)于2025年9月11日至9月14日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举办。本届泰达汽车论坛围绕“增动能启新篇向全球”的年度主题,邀请重磅嘉宾展开深入研讨。

在9月14日“绿色化新方案专题论坛一:“油电”新格局下的产业趋势与战略、技术再选择”中,中汽数据有限公司清洁能源研究部部长徐树杰发布“《氢能汽车蓝皮书:中国车用氢能产业发展报告(2024)》”。

中汽数据有限公司清洁能源研究部部长徐树杰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专家,刚才听了几位领导对油电转化过程的发展路线进行了探讨,关于燃料电池汽车如何发展,我个人感觉它有点像班级里的“差生”。纯电、混合动力以及燃料电池,虽然燃料电池汽车整体发展目前不及预期,在乘用车市场上的难度也确实较大,涉及成本因素、基础设施等多方面挑战。但我认为燃料电池在某些应用场景上仍有鼓励和探索的空间。我会分享一些观点供大家研讨,希望为多元化的探讨和沟通提供渠道。

接下来,我将从编制背景、发展历程、报告内容以及产业建议这几个方面,为大家做一些介绍。

首先,这本蓝皮书的编制是基于全球能源发展进程、产业需求、行业路线探索,以及我国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开展的,旨在推动新能源产业的政策制定、技术研究和前沿探索,特别是氢燃料电池的发展。

我们从2008年开始启动编制,历时近七年,这本蓝皮书致力于成为氢能产业的记录者、研究者、谏言者和推动者,全面追踪氢能与燃料电池的发展进程。正如李主任所提到,目前发展确实未达预期,作为“差生”我们也要反思,问题究竟出在技术、政策,还是应用场景层面?当前的发展仍存在一些瓶颈,这也是下一步燃料电池企业和产业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这本报告自编写以来,一直受到行业专家和相关机构的关注与支持。我们每年邀请各界撰文供稿,核心目的是汇聚行业智慧,共同研判燃料电池的未来方向、发展态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在此,也衷心感谢各位专家对我们工作的一贯支持。

整本报告分为七个部分,包括总报告概述、发展进程、标准研讨、测试评价、市场应用、区域发展情况、国际燃料电池走势与行业态势。

从国家顶层战略来看,氢能已被纳入重要的能源战略方向,氢燃料电池则是氢能应用的一个具体场景。另一方面,在技术层面,过去五年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国产替代部件取得长足进步,关键部件实现自产自销,多项关键技术获得突破,随之而来的还有成本的持续下降。

燃料电池在多元化应用场景方面已开展诸多探索,尤其在工业化领域。目前,通过在五个城市示范群的推动,燃料电池已在商用车领域初步形成一定的应用规模。但与电动车年产量1000多万辆相比,燃料电池车年产量尚不足1万辆,整体发展仍面临较大挑战。面对挑战和问题,是否还要发展燃料电池汽车,是一个“灵魂拷问”。我认为,从未来技术多元化和应用方向来看,燃料电池可能并不适合乘用车,但在商用车、远途物流、地域辽阔地区以及高海拔、低温等特殊环境下,仍具备独特优势和适用场景。因此,我们应继续坚持燃料电池技术路线的探索与发展。

从产业应用角度分析,燃料电池的功率水平已逐步从小功率向大功率拓展,以适应更多样的应用需求。同时,制氢方式也呈现多元化。大家常关注新能源汽车是否“绿色”,若使用绿电,则燃料电池汽车在全生命周期内可成为真正的绿色产品。燃料电池在使用环节实现零排放,但制氢、储氢、用氢等各个环节都需考虑氢气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而这往往与成本控制之间存在一定矛盾。若要实现绿色低碳,就需增加相关投入,这也成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中的一个制约点。推进绿氢发展,正是当前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所面临的核心课题。

从政策层面,大家可以看到,2024年国内发布了多项政策,各地也依然将其作为重点方向。我个人在政策研究方面经验较多,先后负责过电池回收利用、双碳政策、智能网联准入政策等工作。今年6月开始接手氢燃料电池领域,投入到这个岗位的研究中,可以说接了一个“烫手山芋”。燃料电池的政策制定、发展方向以及鼓励措施,都面临现实挑战。例如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群的补贴政策将于年底到期,我们在部委指导下也已召开座谈会,探讨补贴退出后产业如何持续发展。燃料电池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普遍面临成本高、回报不及预期、资金周转困难以及补贴发放等问题,经营压力较大。“断奶”之后,燃料电池企业能否自主生存,已成为严峻考验。国家层面仍希望支持该产业,毕竟经过多年技术突破、创新与积累,如果放弃非常可惜。不少地方也在研究后续支持政策,包括补贴的产业范围、方式与内容,目前仍在探索之中。在这一背景下,我们仍应坚定对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和推广应用场景的信心。

从测试评价方面。我们也在开展电解水制氢、绿氢制备、车载液氢等领域的探索,并对燃料电池系统进行测试,从技术角度评估其推广应用可行性。随着绿氢需求的增长,必须建立和完善从材料、部件到系统的全链条测试评价体系。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该体系仍存在明显的短板与不足。

从市场应用情况看,与电动车相比,正如方主任刚才提到的,电动车近年来尤其是过去三年呈现指数级增长,每年实现翻番;而燃料电池整体表现较为疲软,主要源于其应用场景仍较为单一,目前主要集中在商用车、尤其是重型商用车领域,这直接限制了其应用范围的扩展。总体来看,燃料电池正在向大功率和去集中化方向发展,特定区域内的应用成为产业化的重要路径。我们仍需依靠政策支持、技术提升和氢能供给保障,持续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应用。

从区域发展方面看,大家应该对城市群试点工作有所了解。自2021年启动示范城市群以来,广东、河北、上海、京津冀、郑州以及四川等地都开展了大量探索。各城市群在政策制定、技术突破和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积极努力,推动了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技术和部件的发展,特别是在进口依赖环节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面临协同不足、成本过高以及奖补政策退出后的可持续性等挑战。

前段时间会议上,不少声音担忧补贴退出后行业难以自立。也有主管部门提出,如果当初没有政策支持,是否还会发展燃料电池产业?这实际上是一个相互支持和共同探索的过程。事实上,如果国家当初没有布局这一领域,今天我们可能甚至不会在此讨论燃料电池汽车。从我长期参与国家政策研究与编制的经验来看,产业发展往往存在一种两难:鼓励力度大时,行业门槛高被诟病;发展不及预期时,政策又被认为制定不准。因此,如何科学制定鼓励政策,本身就是一大挑战。通过城市群的示范推广,我们正在摸索下一阶段该如何支持燃料电池汽车发展。主管部门也已汇总多方信息,正在研讨今年补贴到期后的后续政策,行业和金融机构都在等待明确信号,是否还要继续投资燃料电池汽车?是否还要坚持推动其发展?这已成为当前讨论最激烈的话题之一。作为政策研究者和第三方机构,我们依然坚定支持国家布局该产业,支持其在特定应用场景中发挥优势、实现商业化闭环,并相信其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

从国家层面来看,在“双碳”和环保方面,大家也注意到欧盟近年来在某些政策上有所倒退。那么,中国还要不要坚持推进“双碳”?从近期工作来看,中国是实实在在推进的,在绿电投入和环保工作上,我们不是空喊口号,而是真抓实干。尽管欧盟设置了不少绿色贸易壁垒,中国依然在积极应对。在发展清洁能源,尤其是风电、水电等技术的过程中,中国的绿电比例和碳因子正在逐步缩小与欧洲的差距,甚至在部分场景下已实现反超。

当前欧洲出现政策回调,国内也有企业提出疑问,别人都“倒车”了,我们还要不要做?但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我们现在也负责空调制冷机等相关工作,可以明确的是,中国对绿色低碳和环保投入的决心非常坚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仍然要坚持发展燃料电池汽车,即便其预期规模和效应目前尚不及纯电动,但在特定场景和应用中,它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基于以上,我们也梳理出下一步对氢燃料电池的发展建议。

首要的是强化顶层设计。近期我们正配合工信等相关部委,撰写多份研究报告,深入探讨下一步如何优化燃料电池的鼓励政策、激励机制,以及补贴的方式与适用场景。

第二是构建长效的政策支持机制。如果补贴到期后支持中断,燃料电池产业过去七八年的努力可能将面临巨大困难。国家对这一产业的扶持至关重要。回顾新能源发展历程,自2013年启动以来,直至2020年市场规模仍有限;2021到2023年之所以显著增长,正是得益于国家持续的补贴和政策坚持。从长远看,这样的支持对新能源产业发展依然十分关键。尽管我们在八大关键部件技术上实现了突破并取得全面进步,但在离子交换膜等核心环节仍存在短板,这也将是下一步需要重点攻关的方向。

第三是打造跨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目前五大城市群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需在全国更多特定区域推进布局。例如内蒙古、新疆等地幅员辽阔、气候特征鲜明,东北地区也具备发展氢能产业的独特优势和应用场景。

第四是加强对示范车型的探索。我曾与玉柴的张松总交流,认为仍需进一步加强燃料电池相关车型的研发,特别是在冬季寒冷、长距离运输需求明显的新疆和内蒙古等地区,应用前景广阔。

第五是推动多元化应用模式的探索。当前燃料电池汽车以车辆应用为主,但近期我们也在积极拓展工业领域的应用,如制氢、制氨、制甲醇等环节。氢能在工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我们正在推进从汽车到工业的多路径探索,并希望与行业专家共同研讨,支持氢能在更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第六是希望将燃料电池汽车纳入国家“双碳”体系和绿色产能布局中。大家都在谈“绿色”,但如果使用绿氢会导致成本增加30%,低碳产品也同样面临成本压力。国家目前正在加强碳足迹管理,今年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也发布了一系列认证标准,从全生命周期角度探索绿色低碳的应用价值。我们希望“绿色”不再只是增加企业负担,以前制定绿色环保政策时,企业常反馈说“又是来增加成本的”。希望在“十五五”期间,能够真正体现出绿色溢价能力,使低碳环保成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和宣传亮点,最终在消费者端产生实际影响。这固然需要时间,但回顾“十四五”期间“双碳”工作的推进,绿色发展已对消费者选择产生了一定影响,尽管目前还不是决定性因素,大家仍会综合考虑成本、美观等多方面因素。绿色理念的融入,未来必将成为车企重要的竞争力体现。

最后,也借此做一个简单介绍,我们在氢能领域围绕数据、咨询和平台构建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研究。虽然前路漫长,但我们有信心与各位专家共同努力推动燃料电池产业发展,也诚挚期望大家在政策、产业应用、区域合作等方面提出宝贵建议。作为第三方机构,我们希望为各方面提供更多支持与服务。

由于会议安排,无法现场展示蓝皮书,欢迎有兴趣的同事联系我们,我们将安排寄送。感谢泰达论坛提供本次发布机会,也感谢李主任对氢燃料电池提出的诸多见解。产业发展路径本是多元的,氢能仍在不同场景、技术支持和政策配套中拥有探索的空间与机遇。

感谢各位专家的聆听,谢谢大家!

最新相关

上市43天,尚界H5累计交付达1万台

11月4日,鸿蒙智行官方宣布,尚界H5上市43天交付突破1万台。图片来源: 鸿蒙智行据悉,尚界H5是鸿蒙智行"第五界"--尚界旗下的首款车型,定位为中型SUV,于9月23日正式上市,售价15.98万-19,98万元。...

N7,给东风日产"上了一课"?

N7,给东风日产"上了一课"?

N7终究还是没撑住。2025年5月的汽车市场,曾因一款车的出现泛起涟漪。东风日产N7以"合资新势力"之名,携11.99万元的破局之价闯入战火纷飞的10-15万级纯电轿车市场,上市1小时订单即突破10138台。...

长安福特换帅: 朱华荣卸任赵非接棒

长安福特换帅: 朱华荣卸任赵非接棒

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近日完成重要人事调整,根据天眼查工商信息显示,朱华荣已卸任公司董事长职务,由赵非接任。与此同时,公司多位主要人员也发生了变更。这一高层变动标志着长安福特进入新的发...

零跑C10月销首破2万大关,创历史新高

零跑C10月销首破2万大关,创历史新高

近日,根据零跑汽车官方发布的数据,其在2025年10月全球销量首次突破20000台大关,成为品牌旗下的明星车型。与此同时,零跑汽车整体市场表现更为强劲,10月全系交付量达到70289台,创下品牌单月销量...

方程豹豹5交付10万台

10月31日,从方程豹官方处获悉,旗下的豹5车型达成第10万台交付。图片来源: 方程豹据悉,豹5自2023年11月9日正式上市后,于同年11月23日启动首批用户交付。2025年2月21日,方程豹推出豹5智驾版,随...

比亚迪海狮06十万辆下线

10月31日,比亚迪海洋网旗下"高能超享SUV"海狮06在上市第一百天,正式迎来第十万辆整车下线。这一里程碑的达成,标志着海狮06不仅成为全品类车型最快突破十万辆的现象级产品,更以令人惊叹的"海狮...

长安Lumin宝藏版上市,4.79万元起售

长安Lumin宝藏版上市,4.79万元起售

10月30日,长安Lumin宝藏版正式上市,共推出3款配置车型,官方指导价区间为4.99-5.89万元,惊喜价仅为4.79-5.59万元。新车针对内外设计、主被动安全、智能科技和动力性能进行了全方位升级,旨在巩...

锂电池出口管制,暂停一年实施!

10月30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联合安排答记者问时表示,鉴于美方将暂停实施其9月29日公布的出口管制50%穿透性规则一年。中方将暂停实施10月9日公布的相关出口管制等措施(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