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与海军做生意,那必须要做好被饿死的打算”。这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高级项目研发部臭鼬工厂首席设计师凯利*约翰逊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为何大名鼎鼎的飞机设计师会说出如此的“虎狼之词”呢?其实这主要和美国海军在采购武器时善变有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二战到冷战爆发前)海军在订购产品之前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想要什么?但他们会在你“掏心掏肺”的研制之时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强加于设计上,这让很多设计师措手不及,原本接近完成的产品,在突然的“加码”下导致所有的设计都不得不重新来过。而由此产生的时间、成本消耗则全部由商家承担,这就是为什么这位大师如此的“鄙视”海军的原因。
臭鼬工厂首席设计师凯利*约翰逊(左一)
美国海军的“反复无常”
而刺激到这位大师的具体事件就是为海军设计的P-2“海王星”巡逻机项目。P-2是美国海军装备的首款经过专门设计和制造的陆基巡逻机(之前一般都采用轰炸机改装)。应海军的要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早在1941年就启动了这项计划,并在第二年制造出了原型机。不过直到1944年二战接近尾声之时,海军才正式与洛克希德签订原型机的采购合同。原本以为被废弃的项目在正式接到订单之后不得不重新启动,但这时海军方面却给出了一个让洛马恼火的要求。那就是对于之前的设计需要推倒重来,因为早期的设计指标已经过时,不再适合未来的战略需求。同时海军还要求洛克希德公司必须要保证该机在得到充分验证的情况下,确保各项数据基本稳定后才会接收这款飞机。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P-2“海王星”巡逻机
原本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计划将该项目交给臭鼬工厂来完成,但在海军诸多的要求之下,首席设计师凯利*约翰逊怒了,加之此时的他正忙于陆军P-80“流星”的研制工作,一气之下,该型飞机的重新研制工作交由洛克希德*马丁的子公司“织女星”进行,因为之前的设计方案就是由该公司完成的。
P-2“海王星”巡逻机的机头特写
1945年这款拖了四年之久的巡逻机终于首飞成功,但由于海军的“无理”要求,在飞机没有完成全部测试之前不给一分钱。这也导致了洛克希德公司在此后的两年间里为这款飞机花费了超过5000万美元。直到1947年正式批量生产之后,这种局面才得以扭转。
巡逻机被海军拉去拼“耐力”
当然了,虽然气愤难当,但推出的产品还是不含糊的。特别是在1945年陆军航空兵使用B-29轰炸机创造了当时美军飞机的最大飞行距离纪录之后,海军也按捺不住要打压一下陆军、陆军航空兵(未来的美国空军)嚣张的气焰,他们希望利用还在测试当中的P-2巡逻机来打破这一纪录,起码要在气势上胜过空军(陆军航空兵)。
B-29轰炸机
在战后的一段时间内,美国海军和陆军以及由陆军航空兵组建的空军(1947年成立)明里暗里的一直在较劲,尤其是在装备方面的较量更是到了白热化阶段。因为在杜鲁门裁减军费的大背景下,谁掌握了更好的武器装备,谁就有更大的话语权,那么在未来战略中就将会担任更加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核武器刚刚被大规模部署的情况之下。而这归根到底就是为了钱,为了争夺有限的经费。
P-2“海王星”
1946年9月,还在测试阶段的P-2巡逻机按照当时海军上将尼米兹的命令特意进行了改装,拆除了飞机上原本用来侦察的设备,使用玻璃座舱替代了原来的金属机头以减轻重量,除了人员生活必备的空间之外,所有的地方都用来承装燃油。目的就是要创造一项新的飞行纪录,旨在超越空军。
9月29日这架携带了近3.4万升燃油的P-2由四名机组人员驾驶,从澳大利亚的珀斯基地起飞,计划直飞华盛顿,不过由于天气情况,最终该机飞抵了美俄亥俄州的哥伦布海军机场。该机全程以200英里的时速飞行,在此期间没有空中加油,没有着陆,持续飞行了55小时17分钟,航程1.8万公里,创造了一项新的飞行耐力纪录。这项纪录直到1962年B-52H入役之后才被打破。
还未服役就被海军拉去做耐力飞行的“海王星”巡逻机
还未正式服役就被海军拉去创纪录,关键是还不给钱,洛克希德公司对海军“大放厥词”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你真的搞不清楚他到底想要什么?说好的巡逻机,偏偏要去和空军的轰炸机比耐力,这种事情任谁都不会太舒服。
P-2“海王星”巡逻机
不过好在洛马的职业素养比较高,牢骚归牢骚,拿出的产品还真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了的!P-2“海王星”作为一款远程海上巡逻机,主要执行的作战任务包括反潜、空中预警、夜间对海攻击、空中布雷和空中侦察等。虽然定位是巡逻机,但在体型上这款飞机比当时的B-17轰炸机还要大。其不止研制时间长达6年之久,生产时间也一直延续到1962年,是美制飞机生产线开放时间最长的一款机型。
在其长达30年的服役期里,P-2一直都是美国海军海上巡逻的主力机型,直到P-3出现之后才慢慢淡出了海军序列。这款飞机曾参加了越南战争和马岛战争,可谓是一个全能选手,跑过马拉松,当过侦察兵,巡逻过别国的海防线,反过苏联核潜艇,扛着核弹能在航母上飞,也充当过救火急先锋(在英国被用作空中消防飞机)。名义上是一款巡逻机,实际上除了轰炸任务没有执行过以外,所有大型飞机能干的事它一项也没落下,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海王星”机翼采用上单翼设计,机翼笔直并带有武器外挂点,末端安装有油箱。机尾在巨大的垂尾后还有一定的延伸,主要为搭载磁探测仪。全金属半硬壳式机身,早期型号中配备有炸弹舱,位于机身下部中央位置。机身中段没有舷窗,下方安装有搜索雷达天线罩,前三点式起落架。
B-17轰炸机
动力系统
早期生产的型号使用的动力为两台赖特R-3350-8活塞发动机,单台输出功率2300马力。从P-2E型号开始,该机在动力上尝试了活塞发动机和喷气式发动机混合动力驱动,在原有基础之上加装了两台西屋J34喷气发动机。
加装了J34喷气式发动机的“海王星”巡逻机
这种做法主要是因为随着海军在使用该机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其进行改造,以适应更多的任务。大量设备的添加造成机身异常沉重,为了解决动力问题,马丁采取了这种不得已的配置。喷气式发动机只有在起飞、爬升、反潜和低空飞行时使用,正常巡航时则必须关闭它。在双动力驱动之下,该机的最大飞行速度568公里/时,巡航速度333公里/时,最大作战半径3540公里。
机载设备
对于一款专攻预警、侦察、反潜等任务的巡逻机,机载设备才是这架飞机最大的看点。该机可搭载并部署两种声呐浮标,分别是Jezebel被动声呐浮标和Julie主动声呐浮标,用于探测水下的潜水艇。在前机身下方的凸起内安装有APS-203搜索雷达,侦测范围为250海里。尾部延长部分内装有ASQ-8磁异常探测器。除此之外还装备有电子战套件、电波源探测仪、吊放式声呐、光学传感器等设备,在其机身上布满了各种天线。
“海王星”机舱内部
该机还有两个特有的装置,一个是在右翼上配备有一部大功率探照灯,用以在夜间对海面进行搜索时使用。另外一个是在机头上专门设置的柴油烟探测器,用以侦测海上航行的常规动力潜艇,不过后来由于核动力潜艇大量使用,这种装置也就没有太大的用处了。
武器配备
在武器方面,最初这架飞机装备有7.62毫米的机枪和20毫米的机炮,用于自身的防御。不过后来随着担负的任务主要以空巡为主,基本上遇不到敌方战机的拦截,加之自身重量不断增加。这种可有可无的防御武器也逐渐的被取消了。
美国海军“海王星”的宣传画,这里P-2成为了一款潜艇杀手
不过海军的“加码”环节在武器配备上也有所表现,为了让海军飞机拥有可以与空军一样的携带核弹的能力,他们将目光锁定在了P-2身上。计划想让这个大家伙在航母上起降,来执行海军自己的核打击战略。这显然有点强人所难,即使使用火箭助推器可以让它在航母上勉强起飞,但着舰仍然是一个问题,经过多次的试验之后,海军才放弃了这一计划。但其携带的深水炸弹和鱼雷还是被保留了下来,毕竟反潜也算是一项重要任务。
在航母上做测试飞行的P-2巡逻机
海军座下的大量“变体”
这架从设计之初就被海军不断加码的飞机在服役之后也被没有逃脱这个命运。为了适应不同的任务,在其生产的1105架飞机中有7个主要变体以及30多个亚变体,而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被空军和中情局拿来改造的RB-69A型电子侦察机了。七架被改造过的“海王星”巡逻机在1960年左右开始被部署到越南、新竹和西德,用以侦察我国、越南和苏联的军事动向。不过这七架飞机最后只剩下了两架,五架RB-69A在执行侦察任务中被击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