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低迷的业绩表现与严苛的竞争压力,沃尔沃汽车近日宣布启动总额达180亿瑞典克朗(约合17亿美元)的全球降本增效计划,试图通过裁员、供应链重组和运营结构调整应对盈利危机。这家曾以“安全”标签立足豪华车市场的北欧车企,正遭遇新能源转型阵痛与市场格局剧变的双重夹击。
根据最新披露的2025年一季度财报,沃尔沃营业利润同比暴跌59.6%至19亿克朗,营收缩水11.7%至829亿克朗,利润率从5%断崖式跌至2.3%。这场危机早有预兆——2024年其全球销量同比下滑6%,中国区表现尤为惨烈:全年销量仅15.6万辆,同比下降8%,2025年前四月颓势未改,新能源车型渗透率停留于10.7%,不足全球平均水平(43%)的四分之一。
随着技术合作伙伴Northvolt破产,沃尔沃电池子公司NOVOEnergy被迫裁员50%,首期工厂产能规划从15GWh大幅缩水至5GWh,且至今未安装任何生产设备。这一变故直接导致其电动化蓝图出现裂痕,原定2025年新能源车型占比50%-60%的目标恐难实现。在此之前,沃尔沃已经在2024年9月表示弃到2030年仅销售纯电动汽车的目标。由于市场条件变化和客户需求不及预期,沃尔沃将电动化的目标调整为,到2030年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纯电池车型至少占其销量的90%。
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新能源市场,沃尔沃正面临双重溃败。纯电车型EX30因微型车定位难以契合消费升级需求,月均销量惨淡;定位高端的纯电MPVEM90售价高达81.8万元,与同平台极氪009形成直接对比,性价比短板暴露无遗。更严峻的是,燃油车基本盘也在失守:主力车型XC90、XC60、S90等内饰设计与智能配置被消费者吐槽显著落后于奔驰、宝马等竞品。
当比亚迪、蔚来等中国品牌凭借本土化创新和性价比优势攻城略地时,沃尔沃在智能驾驶、车机交互等关键领域的技术储备明显不足。以智能驾驶为例,沃尔沃XC90虽搭载L2级驾驶辅助系统,但在高阶自动驾驶功能上仍落后于竞品。而中国品牌已普遍实现L2+级自动驾驶,并加速向L3级迈进。这种技术代差,直接导致沃尔沃在智能化赛道上丧失先发优势。
业内分析认为,沃尔沃电池子公司NOVOEnergy的困境,折射出欧洲电池产业的整体危机。Northvolt的破产不仅导致沃尔沃失去技术合作伙伴,更暴露出欧洲在动力电池供应链上的致命短板——关键材料依赖进口、能源成本高企、技术迭代滞后。
在此之前,沃尔沃汽高管曾在新车发布会现场表示“新能源的沃尔沃三年学会,沃尔沃会的新能源十年学不会”,但沃尔沃如今的发展明显与其观点背道而驰。此次裁员计划折射出企业战略的深层矛盾:既想通过激进电动化抢占先机,又因技术自主权缺失陷入被动;既要维持豪华品牌调性,又难以抵御中国品牌的性价比攻势。若无法在产品焕新、技术突破和成本管控间找到平衡点,这家老牌车企或将在新一轮市场洗牌中加速边缘化。
在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汽车产业的当下,沃尔沃的困境恰是传统豪华品牌转型阵痛的缩影。当“安全”标签不再构成差异化优势,如何重构技术护城河、重塑产品竞争力,将成为决定其未来命运的关键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