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全球前十大汽车厂家中至少会有三家,甚至三到五家是中国企业。”近日,在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峰会上,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如是判断。
那么,谁有望是其中一员?
大家共同的目标
成为世界级的汽车企业,是许多国内主流车企明确提出的发展目标。
例如,广汽集团正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并加速向新能源转型;长安汽车启动了“海纳百川”计划,着力提升其国际业务规模;吉利汽车则通过多年的全球化运营与技术合作,积累了丰富的海外经验。
而比亚迪凭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先发优势,其年销量已位居全球前列。目前,比亚迪正在海外加快建立生产基地,推动从产品出口向本地化经营的转变,并在多国新能源市场跻身冠军。
这表明,深入参与全球竞争、争取更高的国际市场份额,已成为国内领先车企的战略重点。而支撑上述展望的一个重要依据,是中国在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中取得的阶段性优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千万辆,在全球总销量中占有60%的份额。市场规模的增长带动了产业链的成熟,在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领域,国内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供应链体系。
盖世汽车研究院的分析指出,中国电池企业在全球市场占有重要地位。这种产业链优势有助于国内车企在成本控制和产品迭代方面保持竞争力。正如冯兴亚所提到的,汽车产业向新能源化、低碳化方向发展已成为趋势,而中国车企在这一趋势中已取得一定的主动。
除了电动化,智能化是另一个关键领域。在车载智能系统、驾驶辅助技术等方面,国内市场展现出较强的活力。中国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功能的接受度较高,这种需求推动了相关技术的快速应用和迭代。
有分析认为,国内丰富的道路交通环境为智能驾驶技术提供了多样化的测试场景。冯世亚也提到,国内用户对智能技术的热情较高,这为相关技术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些因素使得中国车企在智能化应用层面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
全球化是场“战争”
然而,具备领先的产品和技术,并不意味着能自动在全球市场上获得成功。将本土优势转化为全球范围内的品牌认可和市场份额,是中国车企面临的最严峻考验,这也是冯兴亚将全球化定义为“一场战争,而非一场战役”的深刻含义,它强调了这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系统谋划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艰巨任务。
当前,中国车企的全球化进程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型节点:即从以整车出口为主的贸易模式,转向以本地化生产、研发和运营为核心的深度经营模式。单纯的出口易受贸易政策、运输成本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而本地化生产则能更好地贴近市场、规避关税壁垒、创造当地就业,从而提升品牌接受度。
冯兴亚透露的“已在全球建立五个散件组装工厂(CKD),明年可能达到十家”,正是这一转型的具体体现。这一路径是丰田、大众等跨国巨头早已验证的成功之道。
下一步的挑战将更加深入,即如何实现从“本地化生产”到“本地化品牌”的跃升。这包括建立区域性的研发中心以开发更符合当地偏好的产品,构建高效的本土化供应链体系,开展精准的品牌营销以塑造独特的品牌价值,以及妥善处理与当地社会、文化和法律法规的融合问题。这无疑是对企业综合运营能力的全面考核。
总体来看,中国车企进入全球前十的目标具备一定的现实条件,但也面临明显挑战。国际经贸环境的变化、不同市场的准入标准、与已有国际品牌的竞争,都是需要应对的课题。同时,本地化经营中的管理整合、品牌形象提升等也需要长期投入。尽管如此,中国汽车产业整体实力的提升是有目共睹的。未来十年,随着电动化、智能化趋势的进一步深化,以及中国车企在全球化运营中不断积累经验、修正战略,出现两到三家中国企业稳定位列全球汽车产业第一阵营,是一个概率很高的事件。
这不仅将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更将是中国从汽车制造大国迈向汽车产业强国的重要标志。这场远征,既需要抓住机遇的魄力,更需要面对挑战的韧性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