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续航掉得越来越厉害,想找地方看一下,却发现4S店早就关门了,打电话给售后工作人员也没人接,这辆车大概率要成废铁了。”谈及自己手里这台车,威马车主李先生无奈地告诉盖世汽车。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洗牌,威马、高合、爱驰等多家车企因经营不善陷入“破产”困境,留下的大量新能源汽车售后保障问题,正成为车主们的一块“心病”,也引发了行业的广泛关注。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9月,已有十余家新能源车企被确认处于“停止经营”或“重组停摆”状态,涉及累计交付车辆约百万辆级别;其中大部分车辆已陆续过原厂质保期,而尚在质保期内却因服务网络萎缩面临“无网可守”的车辆也达数十万辆规模。
破产新能源品牌车主的利益,谁来保障?
售后无门,这些车型成“烫手山芋”
“确实没人管了,车企破产之后,基本就是靠你自己了。”盖世汽车向多位“破产”新能源车企的车主了解之后,他们给出的答案几乎如出一辙,售后保障全面“断档”。
车主王女士购买了高合HiPhi Y车型,如今高合汽车虽注册新公司传出“复活”消息,但实际售后仍无着落。“购车之后,我车辆的中控屏突然黑屏,我联系之前的销售,对方已经离职;找原高合售后网点,发现网点要么关门,要么改卖其他品牌的车。”
王女士还告诉盖世汽车,她尝试在网上寻找第三方维修机构,但很多机构表示没有高合车型的专用配件,也缺乏车机系统调试技术。

无独有偶,车主吕先生的威马EX5-Z使用第3年时,电池出现明显衰减,实际续航较新车时期下降约30%–50%,续航衰减成这样,吕先生几乎不敢驾驶这辆车出门。
按照吕先生的说法,“购车时承诺电池质保8年或15万公里,现在才3年就出问题,可威马早已进入破产重整,我自己换电池得花十几万,而这辆车在二手市场也就值一万多元,实在承担不起。”
更让他头疼的是保险,“新能源车商业险非常高,现在也只能买统筹险凑合,早点卖出去算了,能收回多少钱算多少钱。”
盖世汽车多方了解,像王女士、吕先生这样面临售后困境的车主不在少数。据不完全统计,像威马、高合、爱驰、极越等这些身陷危机的车企,已产生了数以十万计的新能源存量车主。
这些车型的售后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维修网点缺失,除了极越这样有极氪兜底的品牌,其他大部分破除车企网点已经消失;二是配件供应中断,比如有车企服务器到期停用,连配套充电桩都无法正常使用,第三方机构更难获取原厂配件;三是质保承诺无法兑现,《汽车销售管理办法》明确要求车企停产后至少保障配件供应,不过这些企业的质保承诺已经沦为“空头支票”。
不过,盖世汽车也发现了有趣的现象。尽管这些破产品牌车型售后问题较多,但是对外售价也非常低,作为代步工具,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我们一直做这些品牌的二手车,也遇到不少喜欢捡漏的客户。”新能源二手车商张树人告诉盖世汽车,因为售后问题显著,这些破产品牌的车主们也在进行“自救”。
“我们的客户多数都通过网络营销发掘而来,我们发现这些客户的互联网思维比较强。”张树人表示,这些破产品牌的车型的车主们遇到问题,也相对善于通过互联网解决问题。“遇到一些小零部件损坏,他们也会在网上采购配套的原厂件,或者满足需求的元件。”
盖世汽车了解到一些车主的“自救”方法。遇到车机断网,车主就自掏腰包,花几百块钱把拆车模块换上。遇到一些小问题,比如刹车片磨损,自己从网上淘回来原件自己更换。
“有位在我们这里购买了一辆威马二手车的用户,车辆遇到了自己解决不了的小故障,还找到了原来从车企出来开店的朋友帮忙解决。”张树人表示,“这就要看用户的心态了,既然遇到了破产品牌车型,那就当做代步工具就好了,没有重大问题,在安全的前提之下,能正常使用,保障通勤,就很好了。”
车企复活难,多数售后体系“停摆”
面对“破产”车企留下的售后烂摊子,是否有企业愿意“接盘”?从这些车企寻求复活的态势上来看,售后问题解决难度还是非常大。

今年1月初,有多家媒体报道,威马汽车将完成复工复产,根据重整计划草案,新威马在2026-2027年将加大研发投入构建全产品谱系,以每年1-2款车型有节奏地量产交付,计划2027年年销量超60万辆。
彼时,有媒体报道,威马汽车重整计划获法院裁定批准,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成为唯一报名成功的重整投资人。股权穿透显示,翔飞实际控制人黄晶同时控股昆山宝能汽车等多家宝能系企业,市场普遍解读为“宝能系借翔飞之手对威马实施风险隔离式重组”。
9月上旬,威马和宝能共同发布一封《致供应商白皮书》,称“正全力推动温州基地恢复量产”,年底前,确保生产超1万辆EX5和E.5车型。

与宝能复活威马的信息一道,还有另一条值得关注的信息。就是恒信汽车集团旗下、总部位于孝感的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楚能新能源”),将利用威马湖北黄冈工厂造车。
信息显示,威马湖北工厂2017年开建,彼时承载了湖北黄冈的无限期望。不幸的是,在造出2万辆车(主要为威马W6车型)之后,就陷入停产的困境。
作为经销商入局造车领域,楚能新能源野心不可谓不小。不过,也有信息显示,目前楚能新能源还在观望之中,受制于准入资质等问题,盘活威马湖北黄冈工厂,还需要等待好的机会。这也意味着,楚能新能源造车尚未有新进展的当下,如何解决老威马售后问题,也远远未到提上日程的时候。
宝能造车一方同样如此。或许,当两家“新威马”逐步走上正轨之后,老威马的售后问题,才会有最终定论。
然而,这样的“接盘”案例毕竟只是少数,且效果有限。盖世汽车了解到,高合汽车虽于2025年5月注册新公司,由EV Electra Ltd.持股69.8%,但新公司尚未就售后服务体系恢复情况作出公开说明,原有售后体系是否重启仍不明确。
据悉,这些破产车企陷入危机之后,也有网点在努力维持售后服务。可惜的是,没有厂家的配件支持,出现的各类小问题都无法解决,因此也不得不关闭网点。可以说,目前来看,多数破产车企的售后都已经处于停摆状态。
盖世汽车还发现,这些“破产”车企在清算中普遍忽视售后责任。在企业破产清算中,供应商等债权人的利益通常优先得到保障,而车主作为消费者,其售后权益往往被忽视。也有消费者找到车企进行维权,不过最终解决的可能性也非常低。
新能源品牌稳定性将成重要考量点
“小众品牌?我现在是不敢考虑了。”近期,曾雨(化名)准备购车,进行了多方咨询。不过,谈及是否购买一些新能源品牌的时候,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从网上了解到好多新能源品牌都倒闭了,买了车后面怎么做售后?肯定会是麻烦事。”
曾雨的观点不无道理,更是代表了不少消费者的观点。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下半场”,市场竞争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用户更看重品牌稳定性、售后服务与质量可靠性。
消费者在选购新能源车时,未来会进一步考虑品牌的长期经营能力,以及售后网络完善程度,而非仅仅关注车辆配置和价格优势。
选择那些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可持续经营能力的企业,才能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避免陷入“买得起、修不了、卖不掉”的困境。
从产业角度来看,破产新能源售后问题,也是产业发展初期配套不完善、服务体系不扎实、产业监管落地难等因素的集中体现。新能源汽车产业需要一个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过程。但是,售后问题关乎百万车主的切身利益,如果不引起重视,就会给产业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
可见,推动独立售后服务市场的发展,显得十分有必要。“在整体售后服务不稳定的情况之下,建立独立的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体系,弥补单一车企服务渠道的不足,给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完善的售后保障。”张树人表示。
从产业变迁的角度来看,新能源车企优胜劣汰属于市场行为,但是代价不应该让消费者承担。中国汽车发展一直在“快车道”上飞驰,相应的法律法规、监管体系也应当及时跟上,杜绝牺牲消费者的行为。
盖世小结
破产新能源品牌售后问题,不仅直接关乎消费者权益,更威胁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信任根基。当前车主面临的维修无门、配件短缺、质保失效等困境,根源在于企业“一破了之”的责任缺位,而少数收购案例尚未形成有效解决方案。
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应当形成合力,建立完善的独立售后服务体系,才能让“破产”车企的车主不再孤立无援,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筑牢保障底线。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