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辆豪华智能车型往往需要集成上百个ECU、每年经历数百次软件迭代,并伴随数万公里路试数据时,传统汽车电子工具链的“痼疾”正愈发凸显。
软硬件深度耦合使得接口适配与重复认证成为常态,开发周期变得漫长。而在高端工业软件领域,国内仍处进口依赖状态,使用成本与断供风险不容忽视。此外,研发、测试、产线、售后工具链缺乏统一模型,成为汽车智能化升级的瓶颈。
2025盖世汽车第七届“金辑奖”最佳技术实践应用奖的揭晓,为这一困局提供了破题思路。上海同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星智能”)凭借“软硬件解耦、快速迭代、可不断被软件定义”的汽车电子基础工具链,一举摘得最佳技术实践应用企业奖的荣誉。

同星智能实力非凡。经弗若斯特沙利文2024年度报告确认,其汽车软件工具链客户覆盖度已连续三年位居中国市场第一,更标志着国产工具链正式打破国外巨头在高端市场的垄断,为全球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同星智能国产工具链重塑市场格局
作为汽车供应链领域的权威奖项,金辑奖以“创新力、影响力、竞争力”为核心评选标准,聚焦推动汽车产业变革的优质企业。此次同星智能获奖,背后是其深耕汽车电子基础工具链领域8年的技术沉淀,更是国产工具链在关键技术与市场应用上实现“从0到1”再到“从1到N”的跨越。

从行业现状来看,全球汽车电子工具链市场长期被国外工业软件巨头垄断。不过,他们的产品虽具备成熟的功能体系,但存在明显短板:第一,产品多为针对单一场景的独立模块,难以实现全流程协同,且软硬件绑定紧密,用户灵活配置成本高;第二,迭代周期长,无法满足“软件定义汽车”时代下车企对功能快速更新的需求;第三,收费模式僵化,高额的年费与授权费用给车企及零部件厂商带来成本压力。
在此背景下,同星智能自2017年成立之初便确立了“国产自主可控”的核心定位,专注于研发契合中国汽车产业需求的汽车电子基础工具链产品。经过多年发展,其核心软件TSMaster及配套硬件设备已构建起覆盖全流程的功能体系,实现了MBD建模/仿真、MIL/SIL/HIL、嵌入式代码生成、总线分析、诊断标定等关键环节的技术突破。

“汽车电子行业已经发展多年,各类工业软件的技术标准规范大厦已经基本建成。”同星智能CTO谢乐寅表示,同星智能从技术角度入手,积极提升自身技术优势,从与技术发烧友们不断互动中起步,最终赢得了各大主机厂和零部件企业的认可。“这就是我们从0到1,再由1到N的突破的过程。我们必须要真正参与到汽车电子的研发中去,才能追随行业发展的脚步,不断进步。”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2024年4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同星智能已成为中国汽车软件工具链客户覆盖度第一的企业,全球企业用户超5000家,覆盖汽车整车厂、零部件供应商、芯片厂商、设备/服务供应商、工程机械等多个领域。
从吉利、上汽、理想、蔚来等国内主流整车厂,到博世(BOSCH)、大陆(Continental)等国际零部件巨头,再到滴滴、Apollo等科技型公司,同星智能的产品已深度融入全球汽车产业链的研发生产环节,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格局,成为国产汽车电子工具链的“领军者”。
TSMaster新功能迭代,破解行业研发痛点
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浪潮下,汽车电子工具链的软件能力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同星智能此次获奖的核心支撑TSMaster软件,凭借“软硬件解耦、快速迭代、可软件定义”的独特优势,持续推出新功能,精准解决行业研发中的核心痛点,成为车企及零部件厂商的“生产力利器”。
针对长期困扰中国汽车产业的汽车电子领域建模、仿真、代码生成、测试、诊断、标定等工业软件必须完全依赖国外厂商的问题,同星智能自主研发了“软硬件解耦、可快速迭代、可不断被软件定义的”汽车电子基础工具链,打破了国外厂商的垄断地位,是少有的具备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工业软件。

同星智能自主研发的汽车电子基础工具链最大的创新点在于,构建了一套“软硬件解耦的”汽车电子基础工具链,同时利用敏捷开发的模式,让这套工具链可以在开放架构的TSMaster软件之下不断生长,不断地被同星智能团队、用户,甚至第三方机构“软件定义”。
与国外部分巨头“软件-硬件强制捆绑”的模式不同,TSMaster自设计之初即采用“软硬件解耦”架构。实践证明,一套软件可无缝调用Vector、Kvaser、PEAK、IXXAT等主流进口硬件,企业无需一次性替换现有设备即可获得最新功能。TSMaster在V模型工具链基础上继续迭代,围绕“软硬件协同”与“生态兼容”两条主线推出一批可交付功能。
“软硬件解耦”与“快速迭代”,也正是同星智能TSMaster软件的差异化优势所在。
平台通过统一核心API实现硬件抽象,用户无需更换软件即可搭配不同硬件(如CAN FD转USB、车载以太网转接设备等)适应新场景,降低硬件更替费用。“我们甚至有客户从测试、生产到售后的多个模块,都是基于TSMaster来搭建。这样既保证用户使用的稳定性,也实现了后续升级迭代的灵活性。”谢乐寅表示。
在迭代节奏上,TSMaster坚持敏捷开发,依托上千名开发者的及时反馈持续发布新功能。远程诊断与刷写框架已集成4G/5G通信能力,支持售后ECU维护,实际效率提升取决于现场网络与车型条件。
从单一产品到全场景解决方案
这部分主要说明同星智能在软件持续迭代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自研硬件体系,并通过“软件+硬件”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为不同行业用户提供定制化服务,进一步巩固其市场领先地位。开放兼容的生态体系是同星智能推进国产工具链替代的重要抓手。
在谢乐寅看来,同星智能软硬件解耦的开发思路,主要是基于“软件定义汽车”主流指导思想。“这里最大的难度,不只是在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开发思路的转变,我们必须要有足够开放的心态。这也意味着,我们不能像其他企业那样利用封闭生态追逐利润,而是要建立开发的生态,让客户在TSMaster基础上灵活使用,从而获得更好的体验。”
软件层面,TSMaster提供C、Python、C#、labView等多语言API与扩展接口,可与MATLAB/Simulink协同工作,减少重复建模,快速进入硬件在环测试。
硬件层面,平台兼容Vector、Kvaser、Keysight、研华科技等第三方设备,用户无需更换现有硬件即可获得最新软件功能,降低升级成本与转型风险。在国产芯片验证环节,TSMaster已适配芯旺微、复旦微、中颖电子等主流车规芯片,通过定制化测试脚本与认证用例,帮助芯片厂商缩短车规验证周期,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针对不同客户,满足他们多场景、个性化需求,也体现出了我们TSMaster的优势。”谢乐寅强调,“正是因为我们是软硬件解耦的特点,只要定义好标准接口,几乎所有客户都可以接入TSMaster软件之中。无论是主机厂、零部件企业,还是芯片企业,我们都能提供适合他们的模块,用户可以在使用过程中自由组装。”

2024年以来,同星智能持续在高精度、高稳定性、高兼容性方向推出多款硬件,涵盖了CAN/CAN FD/LIN/FlexRay/Ethernet等主流的车载总线通讯网络。TOSUN硬件设备采用免驱设计,支持微秒级别的硬件时间戳,设备之间支持软件或者硬线同步,满足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多通道数据同步测试需求。
在标定领域,除了传统的CCP、XCPonCAN/CAN FD和XCPonEthernet,同星智能在2025年下半年推出的TX1000高速标定工具,支持客户基于调试口进行数据的测量和标定,目前已经配合多家零部件和主机厂完成了相关零部件的适配和应用。常规的高速标定需要在被测ECU中内嵌一段用于测量和标定的代理代码,TX1000除了支持这种用法,也支持不对被测件做任何修改的情况下进行测量和标定。除此之外,TX1000能满足一些非常规但是合理的技术需求,比如国内某底盘企业提出的50us周期间隔的波形监听需求。
自动化测试领域,TTS系统持续扩故障注入、耐久测试等功能,并可与TSMaster无缝对接,自动生成测试报告。便携式测试方面,手持式离线刷写工具已上线,支持DoCAN、DoIP、DoLIN协议,满足产线与售后移动刷写需求。此外,总线干扰仪设备可模拟多种总线故障场景,为ECU抗干扰测试提供支撑。
数据显示,2024年同星智能硬件产品出货量已突破1.5万套,2025年预计增长60%,市场认可度持续提升。
斩获金辑奖的背后,是同星智能在技术创新、质量管控与生态构建上的长期积淀。在研发体系方面,同星智能以上海总部为核心,成都、长沙研发中心为支撑,形成了“一核两翼”架构。
知识产权方面,截至2024年,累计获得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27项、申请中220项,核心技术通过ASAM、CiA等国际组织认证。
全球化布局方面,已在德国斯图加特、美国底特律、韩国首尔设立海外办事处,产品销往欧洲、北美、亚洲、南美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盖世小结:以创新驱动,引领国产工具链走向全球
斩获第七届“金辑奖”最佳技术实践应用奖,是同星智能技术实力与市场认可的集中体现,更是国产汽车电子工具链行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从2017年成立至今,同星智能通过“软件定义核心、硬件完善生态、服务贴近用户”的发展战略,不仅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更构建起了一个开放、协同的产业生态。
未来,随着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深度转型,汽车电子基础工具链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同星智能将继续以“打造自主可控、不断进化的汽车电子生产力工具”为目标,持续推动软件功能迭代与硬件生态完善,为全球汽车产业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书写国产汽车电子工具链的新辉煌。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