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辆第3000万辆整车缓缓驶下生产线,一汽-大众迎来历史性时刻——累计产量突破3000万辆!从1991年第一辆捷达落地,到如今成为国内首家达成3000万辆生产成就的乘用车企,一汽-大众用34年完成了从“引进来”到“立得住”的跨越,不仅改写了中国车市的竞争格局,更以合资企业的身份,为中国汽车工业趟出一条“技术反哺、自主造血”的突围之路。

三十四年铸标杆,一部中国车企的“增长史诗”
无论哪个行业,总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在中国汽车合资领域,一汽-大众无疑是吃螃蟹最多的一个。1991年2月一汽-大众成立,第一辆捷达下线的黑白照片还历历在目,这标志着我国第一个按经济规模起步建设的现代化乘用车企业横空出世,从此便开始引领合资车在中国市场的持续风靡浪潮。

作为中德合作的典范,一汽-大众在建厂当年便实现捷达投产,1993年总装车间里第10000辆捷达轿车下线奠定其国民车地位。2024年第2000万辆下线的全新探岳L见证智能化的进步,如今3000万辆里程碑则标志着其全体系能力的成熟。

“3000万不仅是数字,更是中国汽车工业从‘缺重少轻’到‘全产业链自主’的见证。”有专业人士这样评价,“一汽-大众的合资模式,既让中国消费者用上了国际水准的产品,更通过技术转让、人才培育实现了行业的进步。”

而实现这一切都得益于一汽-大众构建的长春、成都、佛山、青岛、天津的“五地六厂”战略布局。长春基地打造的MQB/MEB双平台柔性生产线,佛山基地以1200台/万平米的机器人密度量产ID.系列纯电车型,青岛基地联合高校研发的AI能耗算法获197项专利,天津基地正推进PPE平台新能源车型投产计划,形成“油电共线”的智造格局。每一个基地的落成,都强力带动了当地生产制造业升级与零部件配套产业链的集聚,成为区域经济振兴的“发动机”和产业升级的“催化剂”。

双线布局谋转型:海外红利与电动化攻坚
“这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据透露,企业每年研发投入超百亿,天津基地的1000台智能化设备继续升级,青岛基地的AI动态能耗系统,佛山基地的数字孪生工厂,都在角逐大众全球体系的"灯塔工厂"称号。据内部人士透露,未来三年计划推出11款中国专属新能源车型,本土化研发率将突破70%。

海外市场成为转型“缓冲垫”:9月554辆迈腾、速腾将从上海港发出,此次首批整车出口中东,不仅是一汽-大众实现海外事业“从0到1”的历史性突破,更是中国汽车工业尤其是合资品牌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一步,实现用海外利润反哺国内电动化投入。捷达品牌则通过政企协同模式,在三四线市场保持高速增长,为体制创新提供样本。

机遇挑战并存:合资车企的崛起之路
一汽-大众作为最早深耕中国市场的合资品牌之一,尽管奥迪品牌新能源转型仍面临考验;ID.系列还需应对比亚迪宋L等车型的价格冲击;“消费者不认‘德国严谨’,只认‘百公里成本’。”等系列问题。但奉行“学习、进取、合作、创新”的一汽-大众,在合资合作模式的创新探索中,再次迈出开创性一步。2025年启动的"跃迁计划"将投入50亿元用于五大基地的AI质检、预测性维护等深度智能化改造,为体系转化探索新路径。

站在3000万的节点回望,从燃油到电动,一汽-大众的3000万辆,是中国汽车工业“以市场换技术”到“以技术赢市场”的生动注脚。它证明:合资不是终点,而是本土产业升级的跳板。当“一汽-大众制造”变为“一汽-大众智造”,中国汽车工业的全球话语权,正悄然生长。

编辑点评:
3000万辆,可能是绝大多数车企要用100年实现的目标,而见证中国汽车产业从“引进来”到“强起来”的一汽-大众,只用了34年!现在,我们共同见证一汽-大众成为国内首家突破这一里程碑的乘用车企。这12383天,不仅是企业的荣光历程,更是中国汽车工业从奋斗的缩影。让我们致敬时代,致敬每一位汽车人!

 
											 
											 
											 
											 
											 
											 
											 
											 
											 
											 
											 
										 扫一扫关注微信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