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快汽车新闻
太阳能光伏网

增程,跳出了技术"鄙视"?

从“技术鄙视”到“全面开花”,短短5年左右的时间,增程技术就迅速完成了属于自己的市场逆袭。

国内增程市场,竞争格局逐步成型

盖世汽车研究院整理的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2024年,国内增程混动车型的市占率已经从3%提升到了4%,预计2025年的市占率将达到6%,未来几年还将持续保持高增长姿态,到了2030年,增程市场的渗透率有望突破13%。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插电混动还是增程混动,最近几年市场规模保持快速扩张的同时,也都呈现出明显的价格下探趋势。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指出,目前分价格区间看,插电混动车型已经主要分布在20万以下市场,其中10-15万元级是主要市场;增程混动则主要分布在20万以上市场,其中20-30万元级是主要市场。未来,随着国内电动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插混和增程的市场渗透率都将持续提升,到2030年二者的合计渗透率将有望突破40%,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万辆以上,成为乘用车市场的绝对主力。

如果把插混和增程细分之后分别统计会发现,当前的国内市场上,插混车型主要分布在A级和B级市场,以比亚迪为首的传统自主品牌,是市场主力玩家。增程车型则主要分布在C级市场,B级和D级市场目前也在加速渗透,这其中,新势力和传统自主的市场占比都比较稳定,理想、问界、深蓝、零跑和阿维塔等,是增程市场上销量排名靠前的品牌。

整体上看,当前的国内增程车市场还呈现高度集中的竞争态势,理想、问界已经成为行业双寡头。理想凭借“无续航焦虑+家庭场景的精准定位”,实现了旗下L系列车型的集中爆发;问界依托华为的智能化赋能,在高端增程市场也已经站稳脚跟。此外,长安深蓝、零跑等品牌通过在10-25万元价位段的产品补位,也已经逐步形成“高低搭配”的市场布局,加速了增程市场的规模化上量。

老牌玩家之外,最近一段时间,增程新玩家也开始集中冒头。

曾视增程技术为“落后方案”的合资品牌,正经历从“质疑”到“拥抱”的态度转变。上汽大众计划2026年前推出2款增程车型;东风日产规划两年内投放5款新能源车型,涵盖增程技术路线;江铃福特公布了烈马的新能源版本,该车型同时申报了增程和纯电两种动力版本;上汽通用旗下别克品牌,则是在近期推出了定位旗舰的新车——至境L7,新车搭载了由1.5T发动机组成的增程系统。此外北京现代、长安马自达等都纷纷公布了自己的增程产品时间表,宝马此前也被曝光了“重启增程”的计划。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已经正式发布或正在储备中的合资品牌增程车型就已经达到15款以上,很明显,在新能源转型方面已经明显滞后的合资品牌,开始试图复制自主新能源品牌曾经的后来者,靠增程系统实现后来居上的成功路径。

当然,想要这么干的不止一众合资品牌,近期想要发力增程的自主“新军”,也不少。

智己刚刚发布了自己的增程混动系统——恒星超级增程,要用大电池、长续航来拼一个增程市场的未来,首款增程车型新一代智己LS6,在8月15日已经正式开启预售。广汽的增程赛道也将有大动作,8月12日,广汽集团宣布将于8月19日正式发布其全新增程技术——“星源增程”,旨在解决增程式电动车长期存在的亏电问题。

车企集体转向增程的深层逻辑

自主、合资要集中闯入增程赛道,那么问题也来了,为什么大家会选择现在进行技术路线的调整?

技术适配与市场突围,是显性的双重驱动力。

首先,增程系统结构简化,降低了研发门槛,技术路线也更易把控。传统合资品牌可复用现有的发动机技术积累,能有效降低增程器的研发成本;在新能源赛道上已经有完善技术储备的自主品牌,还可以通过全域高压平台的沿用,提升增程系统的电驱效率。

其次,增程系统的总和续航优势,在当前的电池技术和补能便利性条件下,在解决续航和不能焦虑方面,还是比较有优势的。

再者,场景化需求的精准匹配,也是个关键原因。不少中国家庭其实都有“一车多用”的日常使用场景,增程车城市用电、长途用油的模式,相较于其他新能源路线,可以更好的契合这方面的用户痛点,更好的平衡日常经济性与跨城便利性。

此外,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从市场层面看,传统路径的失效,也在倒逼企业进行战略调整。燃油车市场正在快速萎缩,纯电的转型在其他品牌已经率先占据市场优势之后,不少后来者的市场拓展也是压力重重,从这个角度看,增程车作为“可油可电”的折中方案,既能承接燃油车用户向新能源转化,又避免纯电市场的激烈内卷。而且更关键的是,这条技术路线并没有太高的技术门槛,“后来者”已经大有可为。

政策其实也有利好,在当前“油电同权”的政策预期下,增程车享受新能源牌照红利,同时避开双积分政策对纯电车型的严苛要求。动力电池成本的持续下探,对不少品牌而言,也是转向增程赛道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技术创新刺激下,动力电池成本已经大幅度下降,从根本上决定了,在一定的价格空间内容,增程车也可以通过搭载一个大电池,满足长纯电续航的需求。以智己汽车为例,其此前发布的恒星超级增程系统,就搭载了66kWh的电池包(比不少纯电车型的电池包还要大),可支持450公里的纯电续航,在当前行业内增程版本售价要明显低于纯电车型的普遍预期之下,能够实现如上的大电池包装载,电池成本的持续下探,显然是一个关键前提。

盖世汽车研究院认为,随着混动电池技术的不断提升和消费者日益提高的续航需求,一批50度电以上的大电量车型开始涌现,将带动单车平均电量呈现逐年提升的趋势。

此外,内燃机向高效率和低能耗发展也是大趋势,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指出,当前已有PHEV车型馈电油耗进入3L/100km级别,正在向2L/100km级别发展。而增程器油电转换效率已突破3.6kWh/L,未来将向3.8+kWh/L目标迈进。800V平台和超快充电池也将加速在插混和增程车型上普及。800V高压平台和超快充电池是解决新能源汽车补能痛点的主要方案,随着800V价格下探以及混动电池充电倍率的发展,已有800V车型和搭载3C以上电池的插混车型上市,预计未来这些新技术还将持续渗透。而且,越来越多的车企还将同步研究更加多样的燃料技术混动方案,氢气、甲醇等绿色燃料具有无污染排放、易于获取等优势,车企目前正在积极拓展燃料技术混动系统方案,将为增程混动技术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后来者的突围战

增程系统已经成为国内市场博弈的关键方向,面向未来,新进入的自主和合资新玩家,将如何构筑属于自己市场护城河呢?

对自主品牌而言,智能化和成本控制是显著的优势,合资品牌的发力点则在于传统的技术积淀和全球化的体系实力。

自主品牌在增程领域凭借多年的市场深耕,已构筑起深厚的竞争壁垒,尤其是在智能化体验上,具备毫无争议的产业优势。对新进入的自主品牌而言,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等方面,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优势。

还是以智己为例,其新发布的混动系统,性能参数上的看点确实不少,1500公里的综合续航、66度大电池带来的纯电体验、极致的能效成本、突破性的ERNC降噪、冬季场景解决方案等,这些纸面参数,目前看起来都是行业第一梯队的,也都是直指当前新能源车用户实际痛点的产品特性。此外,智己汽车的全域数字底盘技术,通过车云协同实现底盘动态实时调校,配合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大幅提升驾驶安全性与舒适性等,共同构建起来属于智己的车内外智能生态。

再加上上汽的体系强力支撑,从核心部件(电池、高效发动机)研发、大规模验证(1000万公里路试+AI)、生产制造、供应链成本控制等方面,智己做增程,确实有不少属于自己的优势,但作为一个在纯电市场上还没有充分证明过自己的增程“新兵”,智己将要面对的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市场认知与品牌信任度上,作为增程领域的“新玩家”,智己需要耗费更大的资源教育市场,证明其技术的可靠性、耐久性和实际体验能达到宣传水平,真的具备与理想、问界等细分市场上的头部玩家一较高下的能力。

合资品牌进军增程领域,其核心优势在于发动机研发的深厚积淀。大众、丰田等车企在传统燃油发动机领域耕耘数十年,拥有成熟的热效率优化技术,这些技术应用于增程系统时,可以更加高效的发电,打造低油耗、长寿命的增程动力单元,有效降低使用成本与维护成本。在全球采购体系下,合资品牌整合资源的能力也更强。电机、电池等核心部件可通过全球供应链获取,规模化效应下的成本控制潜力也比较大。

智能化与产品迭代是合资品牌的短板。在车机智能化方面,多数合资品牌依赖第三方系统,普遍面临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语音交互功能简陋、OTA升级缓慢等,难以满足已经被智能电动车深度“滋养”过的中国用户,对智能座舱高频交互、实时更新的需求。在产品更新速度上,不少合资品牌可能也有比较大的压力,自主品牌新车型从立项到上市现在普遍已经按月计算了,而合资品牌受制于全球研发流程与决策机制,研发周期要更长,合资品牌做增程,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如果再次错失先机,没能第一时间响应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偏好变化,可能导致的后果,也将是个灾难。

而且不得不说的事,细分市场其实已经从“蓝海”向“红海”竞争升级。随着增程车市场的迅速扩张,价格战已初现端倪,可预测的未来,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当前的国内增程市场上,市场格局已经逐渐清晰,20万元以下是零跑、长安深蓝等品牌的天线,20万-30万元的区间,是理想、问界等品牌的入门款车型竞争的主舞台,30万元以上是理想和问界的高端品牌唱主角。未来,随着更多玩家的进场,增程赛道各价格区间的竞争肯定会愈演愈烈,零跑、长安深蓝凭借高性价比产品吸引预算有限的消费者,竞争焦点在于成本控制与基础配置优化,20万-30万元区间,理想、问界等品牌凭借品牌影响力、技术实力与丰富配置争夺市场,不少合资的增程产品,应该也会在借品牌优势在这一细分市场上分一杯羹;30万元以上豪华市场,品牌溢价、高端配置与智能化体验成为竞争核心,理想、问界等头部品牌之外,不少传统豪华品牌应该也会持续发力。

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中小玩家将面临巨大生存压力,部分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品牌,或许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

新玩家需要找到更细分的使用场景,比如针对越野、商用等特殊场景布局增程车型,推动增程车从“单一品类”向“全场景覆盖”进化。

小结:增程赛道的“囚徒困境”与破局之道

尽管纯电是行业公认的最终发展方向,但在固态电池大规模应用之前,增程车凭借“无焦虑体验+成本优势”,仍有望在未来几年维持黄金发展期,成为中短期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消费者在不同场景下的出行需求,与纯电动车、插混车型共同构建多元化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

毫无疑问,当前推动增程车市场的蓬勃发展,是车企在技术与市场之间权衡后的必然选择。自主品牌凭借先发优势与智能化布局,在市场中已经占据有利地位,但也需警惕“内卷化”风险,避免陷入单纯的配置堆砌,应持续深耕电池安全、能量管理等核心技术,提升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合资品牌虽拥有技术积淀与全球体系优势,却需放下身段,加速智能化转型,深入理解中国用户对场景化体验的需求,以更敏捷的产品迭代速度回应市场变化。

展望未来,当增程技术从解决续航焦虑的“妥协之选”,转变为融合高效、智能与舒适的“价值之选”,这场由市场需求倒逼的技术革命,势必还将更加深刻的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

最新相关
增程,跳出了技术"鄙视"?

增程,跳出了技术"鄙视"?

从"技术鄙视"到"全面开花",短短5年左右的时间,增程技术就迅速完成了属于自己的市场逆袭。国内增程市场,竞争格局逐步成型盖世汽车研究院整理的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2024年,国内增程混动车型的...

美国加州着手制定新汽车排放标准

美国加州着手制定新汽车排放标准

据彭博社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空气清洁监管机构正推进该州新汽车排放标准的制定工作,并可能推出新的电动汽车税收抵免政策,以此对抗特朗普政府试图限制该州监管影响力的举措。图片来源: 特斯...

离尚界H5上市交付,又近一步

离尚界H5上市交付,又近一步

8月20日,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在个人社交平台透露,尚界H5将于8月25日正式开启预订。这意味着,距离新车正式上市交付又近了一步。诸事已准备好目前,相关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按照规...

日本对斯里兰卡二手车出口激增

据外媒报道,日本财务省的贸易统计数据显示,在斯里兰卡于今年2月解除长达五年的汽车进口禁令后,今年1月至6月,日本对斯里兰卡的二手车出口额跃升至469亿日元(约合3.18亿美元),已超过斯里兰卡禁...

耐世特上半年营收利润双增长

转向系统制造商耐世特(Nexteer Automotive)近日公布,其2025年上半年营收为22亿美元,较2024年上半年增长7%;经调整后的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为2.304亿美元,同比增长16.8%,盈利能力的提升...

"大小联姻",提速?

"大小联姻",提速?

2025年8月15日,大众汽车集团与小鹏汽车共同宣布了一项关键合作进展: 双方正式签订了扩大电子电气架构技术战略合作的协议。这意味着两家车企的技术联盟将进入更深层次的阶段。此次"扩大合作协...

利纳马第二季度营收利润双下滑

加拿大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利纳马公司(Linamar Corp.)近日公布第二季度业绩,销售额为26亿美元,与2024年同期的28亿美元相比下降7%;营业利润为2.06亿美元,低于去年同期的2.72亿美元;经调整后的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