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大致为5%,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个数字最高将突破20%。10月29日,中国电子商会智能电动汽车专委会(以下简称“智能电动汽车专委会”)发布了2021年三季度新能源乘用车终端销售销量数据,新能源车依然保持强劲的增势。智能电动汽车专委会预计,2021年纯电动乘用车终端销量将达到200万辆(占比将超过10%)。
新能源汽车成增量引擎
2021年三季度新能源乘用车终端销量数据显示,今年国内乘用车终端市场出现了两级分化的走势。从今年的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乘用车终端销量从542.34万辆下降至476.06万辆。其中,燃油乘用车下降幅度最大,第三季度相比第一季度销量下滑了101.34万辆。
三季度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及占比(单位:万辆) | |||||
季度 | 总销量 | 纯电动销量 | 纯电动销量占比 | 新能源销量 | 新能源销量占比 |
一季度 | 542.34 | 35.97 | 6.63% | 43.19 | 7.96% |
二季度 | 503.63 | 46.30 | 9.19% | 56.60 | 11.24% |
三季度 | 476.06 | 60.79 | 12.77% | 75.22 | 15.80% |
与之相对应的是,新能源乘用车终端销售总量呈现连续大幅上涨态势,由一季度的43.19万辆上涨至三季度的75.22万辆,市场渗透率也由一季度的7.96%提高至三季度的15.80%。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新能源乘用车的终端销量已超过2020年全年136.7万辆的销售总量,大大高过年初众多机构的预期,也印证了年初预测的“市场化元年”的判断。智能电动汽车专委会预计,2021年乘用车终端市场中纯电动乘用车将达到200万辆(占比超过10%)。
TO B还是TO C?
智能电动汽车专委会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新能源营运车辆的销量为3.99万辆,占比9.24%,二季度销量为7.23万辆,占比12.78%,三季度销量为9.58万辆,占比12.74%;一季度,新能源汽车To C端销售39.19万辆,占比90.76%,二季度销售49.36万辆,占比87.22%,三季度销量65.64万辆,占比87.26%。
三季度全国TO C端新能源汽车销量数据(单位:万辆) | ||||
季度 | 纯电动TOC销量 | 纯电动TOC占比 | 新能源TOC销量 | 新能源TOC占比 |
一季度 | 32.25 | 74.67% | 39.19 | 90.76% |
二季度 | 39.45 | 69.70% | 49.36 | 87.22% |
三季度 | 51.50 | 68.46% | 65.64 | 87.26% |
中国电子商会智能电动汽车专委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务林认为,当下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了以私人消费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私人消费需求也成为驱动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
三季度数据显示,B端车市场延续了二季度的占比水平,自2020年大跌后有了回暖迹象。王务林指出,三季度C端、B端数据的此消彼长,虽然幅度不大,但可能预示着合理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形成。
竞争格局初步形成
智能电动汽车专委会统计数据显示,三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十的厂商已经分化出明显的头部集团:上汽通用五菱、比亚迪、特斯拉,但上汽通用五菱的占比呈减缓态势。这三家企业的销量占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43.29%,且第三名特斯拉的市占率比第四名长城汽车高出2倍多。
三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TOP10厂商 | |||||
序号 | 厂商 | 一季度 | 二季度 | 三季度 | 前三季度占比 |
1 | 比亚迪 | 47040 | 81754 | 152387 | 16.70% |
2 | 上汽通用五菱 | 84237 | 89550 | 106926 | 16.04% |
3 | 特斯拉(中国) | 69195 | 62566 | 63845 | 11.18% |
4 | 长城 | 27421 | 25810 | 31908 | 4.86% |
5 | 上汽乘用车 | 23323 | 25919 | 32712 | 4.68% |
6 | 广汽新能源 | 13568 | 29485 | 36090 | 4.52% |
7 | 蔚来 | 19844 | 21259 | 24951 | 3.77% |
8 | 长安新能源 | 11487 | 19009 | 27590 | 3.32% |
9 | 理想 | 12321 | 18193 | 25594 | 3.21% |
10 | 小鹏 | 12662 | 17336 | 25021 | 3.14% |
从集中率程度来看,销量TOP10企业的占比在前三季度均超65%,市场竞争格局逐步形成,也显现出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对于后进者的残酷性。
王务林指出,以上汽通用五菱为代表的低端纯电动乘用车和以特斯拉为代表的高端市场依旧呈明显的哑铃型结构,这种市场结构亟需转型。只有这样才能给新能源乘用车企业(包括后来者)提供更多机会,也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