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问题迎来了一次阶段性的和解。
5月12日下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国”)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美国”)联合发布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以下简称“声明”)。
美国将(一)修改2025年4月2日第14257号行政令中规定的对中国商品(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商品)加征的从价关税,其中,24%的关税在初始的90天内暂停实施,同时保留按该行政令的规定对这些商品加征剩余10%的关税;(二)取消根据2025年4月8日第14259号行政令和2025年4月9日第14266号行政令对这些商品的加征关税。
中国将(一)相应修改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4号规定的对美国商品加征的从价关税,其中,24%的关税在初始的90天内暂停实施,同时保留对这些商品加征剩余10%的关税,并取消根据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5号和第6号对这些商品的加征关税。(二)采取必要措施,暂停或取消自2025年4月2日起针对美国的非关税反制措施。
对于此次声明,按照相关具体解读,就是美国将在90天内将对中国商品的关税从145%降至30%。中国也将在同一时期将对美国商品的关税从125%降至10%。
今年以来,美国特朗普政府多次升级对华贸易壁垒,特别是在4月,其对华关税政策呈现“指数级”升级。截至4月11日,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已经高达145%。
作为直接回应,中方于4月4日宣布对美国输华商品同步加征34%关税,4月11日再次宣布对美国商品的加征关税税率由34%提高至84%。
彼时,有观点指出,中美双方的政策交锋将深度重构跨国供应链体系,尤其对在华运营的美国企业构成严峻挑战。而今,双方谈判取得阶段性成功。对于在华美企的处境而言,也将得到释压的空间。
通过调研,我们也了解到,中美关税问题对于在华美企而言,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此次关税战的暂停,也给让他们“松了一口气”。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在华美企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依旧没有变,并且更加坚定了他们在中国加码投资的信息,并且要进一步深化本土化策略。
关税战按下暂停键,在华美企松了口气
事实上,特朗普的离谱加税,伤害最深的将是在华美国车企以及相关的供应链企业。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自主品牌在美国销量几乎为零,出口主力为特斯拉、别克等外资品牌在华生产的车型。比如,我们了解到,通用旗下别克昂科威和林肯航海家SUV都是中国组装后返销美国。另外,还有福特汽车将遭遇关税重创,尽管福特在中国销量并不亮眼,却能够达成44亿的盈利,主要原因从中国出口到美国。
也就是说,如果特朗普政府加征高额关税,通用和福特将面临至少数亿美元的损失。
另外一个方面的影响,则在于高关税之下,在华美企的供应链稳定性问题。特别是在华美企中,特斯拉或许是受影响比较明显的代表之一。
数据显示,特斯拉作为美国汽车业的标杆企业,其上海超级工厂虽然实现了95%的国产化率,但背后仍隐藏着难以破解的全球化困局。FSD芯片、BMS系统、高端轴承钢等关键部件仍受制于跨国供应链。
可以看到的是,中国对美国发布反制措施,在华美企处境将更加艰难。特斯拉国产化率虽然较高,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供应链布局仍深受影响。中国反制措施的实施,无疑将加大特斯拉的供应链压力,同时也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具体来看,在关税问题指数级升级之时,有业界观点分析认为,中国在对美加征同样的高额关税后,特斯拉在华工厂使用的美国产自动驾驶模块成本激增,这或将迫使特斯拉等企业启动零部件替代计划。然而,这种替代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短期内特斯拉仍将承受巨大的成本压力。
盖世汽车在调研中了解到,关税问题将给在华美企带来整体成本影响,43%的企业认为,企业整体成本上升至少要超过20%,33%的企业认为会给企业整体运营成本会带来中等影响,上升约10-20%。只有部分企业认为没有影响,对企业整体成本影响不大。
关税战带来的成本上升问题,在汽车芯片企业方面也有反馈。比如,德州仪器、英伟达、高通、英特尔,这些美国芯片企业的产品广泛用于中国制造的汽车、手机,以及其他电子设备上。如今,这些美国芯片能否以稳定的供给满足中国汽车市场需求,中低端芯片的价格如何变化,这些都变得难以预测。
车企曾在疫情期间吃过芯片供应链断裂的苦头。特别严重的时候,一颗原本仅价值20元的中低端芯片短缺,都可能导致单价20万元的汽车难以下线。彼时,整车企业高管,打爆了供应商的电话。
好在,业界认为这一轮波动不会造成芯片供应链断裂,而是价格的调整。
某芯片企业负责人告诉盖世汽车,“我们认为,此次地缘政治挑战和关税问题不会造成新一轮的芯片短缺,但是会带来成本上的压力。”
比如,德州仪器则有不少芯片,是从美国出口到中国市场。据悉,德州仪器的芯片可以在电动汽车中实现对高压电池组的监测和控制。这家在美国拥有大量制造能力的企业,来自中国的收入占其整体营收20%左右。
所幸的是,中美双方经过深入交流,达成了重要共识。5月12日的一纸声明,算是为本次关税战按下了暂停键。这也让在华美企松了一口气,前期分析的各类影响,也将不复存在,“好好做生意”的诉求,也将在本次声明中得到满足。
作为在中国独资建厂的美国汽车制造商,特斯拉也是这次“暂停”的受益者之一。因为在今年以前,上海临港超级工厂制造的Model 3和Model Y车型,除了满足中国本地以及亚太市场外,也被拿来在必要时调配美国市场需求。
毕竟在上海的这个生产基地,通过几乎全数在中国境内的供应链支持,生产成本一直都是特斯拉全球四座整车工厂中最低的。远远优于位于美国本土的加州弗里蒙特工厂和得州奥斯汀超级工厂,也比一直以来生产屡受干扰的柏林超级工厂更胜一筹。
实际上除了特斯拉外,国内也有美系合资的车企,此前也受到“对等关税”引发事件的冲击。而此次关税战的暂停,福特与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合作项目也得以重新激活。这一合作项目原本在2023年9月因时任议员卢比奥等美国官员的集中炒作而搁置。今年2月末重启之后,又因为意料之外的“关税大战”而陷入停顿。
这家位于美国密歇根州马歇尔市的动力电池工厂,将以福特雇佣宁德时代提供服务的方式建设。计划投资35亿美元,年产能20GWh。建成之后,将部分实现福特汽车把动力电池供应链建设到美国本土的计划。
不会退出,还会加码在华投资
不过,声明中也提到,“24%的关税在初始的90天内暂停实施”,也就是说,双方是在贸易摩擦期间获得了90天的“暂停”时间。双方约定继续进行磋商,但却不能保证结果。
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按照特朗普政府反复无常的态度,这场关税战未来还将如何发展,目前还不能下定论。毕竟,2018年前后的贸易战,就是前车之鉴。彼时,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也发布了联合声明。然而不到一个月时间,美方就单方面升级关税问题,导致谈判破裂。
盖世汽车通过调研了解到,在经历了关税战的“恐慌”之后,在华美企出于“好好做生意”,认真求发展的诉求,进一步意识到了建立更为牢固的本土化供应链的重要性。
调研结果显示,52%的企业未选择转移供应链,而在积极寻求本土替代供应商;24%的企业计划维持原供应链,暂时不采取行动;19%的企业计划将供应链转移至东南亚或者其他地区;仅有5%的企业转移出中国。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继续加大中国本土化供应链的稳定性,是他们最合理也是最迫切的选择。
比如,我们了解到,随着中美关税摩擦加剧,德州仪器更强调中国本土化生产。目前,德州仪器在中国成都有一座制造工厂。在其最新的财报电话会议上,德州仪器CEO哈维夫*伊兰说,如有必要,公司可依赖中国的制造工厂。
可以看到,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中国本土汽车制造能力强大,消费市场宽广,可以同时为本土芯片企业和外资芯片企业本土化提供舞台。总结来说,汽车产业链也只能在Glocal(全球本地化)的道路上走向深远。
当然,在华美企将供应链转移至东南亚地区,或许也是一种选择。但是,这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选择。回顾以往的经验,在2018年后企业出海转战东南亚的大潮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并没有实现“好好做生意”这个基本诉求。当地素质一般的劳动力、稀缺的基建配套,以及各种低效和腐败,对企业而言意味着更加地不可控。
因此,我们几乎看到了众多在华美企一致的看法,无论是关税战如何发展,他们在华继续投资,加速本土化的进程不会停滞。此次关税战,或许更是为他们的本土化策略按上了加速键。
某主营汽车座椅的美国供应链企业,就选择持续投资和深耕中国市场、强化本土研发能力。不久前,企业就在中国扩建了技术中心,扩建后的技术中心新增业内领先的滑车实验室、六轴实验室等功能,将进一步提升在中国的工程设计、测试验证和产品开发能力。
该企业负责人也毫不掩饰其对中国市场的关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我们全球业务的增长引擎。此次技术中心的升级扩建,彰显了我们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不断深耕和持续投资,也体现了我们对未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信心。”
“我们要在中国打造完全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中国产业链还有很多地方是需要补齐的,比如,芯片国产化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内容。”某辅助驾驶企业负责人告诉盖世汽车,他们已在中国建立了8个工程/技术中心,以及21个生产基地。一些传统材料方面,该公司几乎实现了完全的中国本土供应链。
但是,他们还认为芯片本土化率还不够。在该负责人看来,车载芯片种类繁多,包括控制智驾和座舱娱乐等的功能芯片、用于电源接口以及功率转换等的功率半导体,以及用于采集激光雷达、安全气囊等的传感器。“目前绝大部分的芯片,我们都在国内找到了一些国产化的解决方案,但芯片国产化率还是不够高。”
如果说,本次关税战给在华美企带来了哪些启示,积极加大中国市场的本土化投入,真正从“走进中国”变为“融入中国”,或许是他们最真切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