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快汽车新闻
太阳能光伏网

几十万买个"移动充电宝",新能源车反向卖电靠谱吗?

5月,伴随广州的又一惠民政策的出现,V2G技术,即Vehicle-to-Grid(车辆到电网),再度回到公众视野。

据了解,未来三年,广州市每年针对车网互动试点的专项财政支持力度可达2000万元,鼓励新能源车反向为电网送电,每度电最高奖励5元。

新政并非空穴来风。

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并提出到2027年、2030年,全国虚拟电厂调节能力分别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5000万千瓦以上。

4月,发改委等四部委又联合印发《关于公布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的通知》(以下下简称《通知》),将上海、广州、深圳等9个城市列入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范围。

尽管近期举措频频,但其实早在2015年,V2G以及其带来的可能的商业模式就已经提出。鉴于新能源汽车巨大的储能潜力,近年来各大车企更是纷纷着手V2G的布局。

2020年奥迪宣布与德国海格电器集团达成合作,采用奥迪e-tron车型进行双向充电创新研究项目研究,力图将电动汽车纳入家庭电网。2021年,大众表示从2022年起对出自集团MEB平台的所有纯电动车型推出V2G双向充电技术,希望率先成为欧洲第一家将V2G投入商用的汽车制造商。宝马的V2G测试更是从2015年即开始,持续至今。

国内车企也不落后。早在2020年,东风汽车就与全球最大的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合作,将电动汽车基础设施融入绿色电力交易,并推动车网互动技术的应用。

2021年,比亚迪与Levo Mobility宣布合作,Levo承诺在未来五年内采购多达5000辆具备车网互动功能的比亚迪商用车。

可以看到,尽管概念已经提出了十余年,冷饭也炒了好几轮,但V2G迟迟没有真正落地。

这一次,在新能源汽车电池新规的落地以及政府真金白银的扶持下,V2G技术能够真正普及,让新能源车反向供电成为车主或者企业的下一个赚钱风口吗?

01商业模式困境仍难突破

在讨论这一问题之前,再来详细解释一下V2G技术。它指的是其实就是电力在新能源汽车与电网之间的双向流动,大量的新能源汽车可以作为电网与可再生能源之间的缓冲,起到电力动态平衡蓄水池的作用。

在电力低成本、非用电高峰时段,电动汽车利用电网充电,在用电高峰时期,电动汽车可将电力返销给电网。

更通俗一点就是,让新能源汽车变身“移动充电宝”,车辆既能从电网充电,也能在电网负荷高峰时放电,通过“低谷充电、高峰放电”实现能源双向流动。

以《通知》中比较典型的上海市重卡充换电站V2G城市组网试点项目为例,该项目投运5座智能双向新能源电动重卡换电站,总设备容量近9000千瓦,可同时支持20台以上电动重卡极速换电。

接入的500台新能源电动重卡均搭载CTB-400车储共用电池,累计电池电量规模达20万千瓦时,年度放电量26万千瓦时,相当于为500户家庭提供一年的用电量。

对于新能源车主而言,利用V2G赚钱的思路具有可行空间。3月南方电网开展的省车网互动中,在3.5元每千瓦时电量的补贴下,有新能源车主放电25.76度,获得90.16元的收益。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V2G市场的潜力同样巨大。经济方面,储能领跑者联盟(EESA)的数据显示,V2G市场正在快速增长,预计将从2023年的37.8亿美元增长到2033年的450.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57.6%。社会层面,V2G不仅可以帮助电网削谷填峰,还能通过宏观调控增强对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减少对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

巨大的经济增长空间和对能源生态系统的变革冲击下,各国开始争相布局。然而宏大的蓝图下,其商业化模式困境却迟迟无法突破。

虽然只是简单的反向供能,但其中涉及了车、桩、网三方。汽车需要具备反向放电功能,近年来这一功能几乎成为新能源汽车标配。

充电桩要进行双向输电升级,距了解,目前充放电桩价格基本为普通充电桩两倍,投入成本高,距离大规模普及还有一定距离。电网则要与之车、桩协调,构建完善的车桩通信协议,统一电价结算机制。

基础设施之外,更为严峻的问题是车主的参与热情不高。今年两会期间,就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让新能源汽车变成“充电宝”的倡议,但从舆论反应来看,民众对此多持怀疑态度,尤其是担心频繁充放电造成电池衰减,放电挣的钱还不够换电池。

“电池充放电次数多了,对电池寿命有很大影响,拿点差价根本不够弥补电池损失。”

“相当于我花了几十万买了个移动充电宝?”

对于此,有业内人员表示,新能源汽车所用的磷酸铁锂电池充放电次数可达3000次左右,即使每天充放电一次,也在电池的正常寿命内。

然而,中汽协此前发布了一份新能源汽车电池健康度评测报告,结果显示,2019款特斯拉Model 3在行驶11.6万公里后,经检测电池健康度为89.3%;而理想ONE 2020款在行驶10.3万公里后,电池健康度仅为75.6%,4年时间电池健康度下降近25%。增程汽车更高的电池衰减或许与频繁使用纯电模式,导致的电池反复充放电有关。

除却电池衰减存疑,车主放电的收益也不是很高。四川首例新能源车反向送电或补贴的案例中,车主放电10分钟,车辆放电5.2千瓦时,放电收益只有5.2元。

车主也自己算了一笔账,“汽车电池容量约为40千瓦时,如果把车内80%的电量通过V2G卖出去,按照低谷期充电每千瓦时约0.2元、高峰期放电每千瓦时1元的价格算,每次交易可获得25元左右差价的收益。”

25元的价格看似还可以,但这要求车主在低谷时期赶往驱车充电,并在用电高峰期驱车放电。来回折腾的时间、路程加上充放电的耗时全部涵盖自内,也称不上划算。

此外,私人车桩具备V2G的还在少数,大多数操作都需要在公共车桩完成,这对高峰时期有充电需求的车主也会造成一定影响。“这样的话充电位被占,更多人想充电没位置!”“都想充低价电,没有一个想充高价电的。都在晚上充电的时候,晚上电价照样会上去。”

02新国标、换电加成,转折点即将到来

就目前来看,V2G技术还是缺乏深植的沃土。然而,这一局面或将伴随明年动力电池新国标实施以及换电模式的普及而扭转。

一方面,《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将于明年7月正式实施,升级的新国标在快充循环方面做出了新规,电池衰减将有所减弱。

在商业用电领域,新能源外放电的模式已经受到了肯定。有网友表示,其22年花费3万元购买的二手系能源车,配备了50度电池,在进行7.5KW外放电的改造后,可以在家以0.3元/度的价格充满电,然后将其作为外放电源为门店供电。

以门店每天用电30度,1.5元/度的商业用电费用换算,新能源汽车作为外接电源的形式可以帮助其一年省下1.1万元的电费。

这也证明将新能源汽车作为外接充电宝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另一方面,换电赛道逐渐成熟,蔚来之后,电池巨头宁德时代也强势入局。在快充、超充逐渐成为标配,换电优势减弱的背景下,换电模式正从单纯的促销工具转向挖掘电池作为核心资产的全生命周期价值。而V2G则是实现这一价值的关键途径。

在换电模式的加成下,以满电电池换少电电池赚取盈利的思路可以大幅减少所需时间,车主更无需为电池衰减担心,电池的利用率将会拉到最大。此外,通过换电站和V2G技术,还将在电池健康度下降后,简化回收环节。

个人车主之外,快充、超充、换电在B端市场的可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商用车的电池体量规模都更为巨大,统一管理的方式也更便于协调,集中的充放电不仅可以拓展企业盈利渠道,也可极大平衡电网协调。

而对于车企和电池企业而言,凭借它们在资源可控性、规模化聚合以及与电力市场对接的天然优势,更是展现出成为V2G商业化主要推动者的巨大潜力。

在多个试点项目有条不紊的运行和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伴随换电模式推进和明年电池新规落地,V2G技术能否大规模铺开,成为私家车主和企业增收的另一个增收手段,马上就要见分晓。

即便未能取得预期效果,V2G也已经为分布式储能指出了一条全新路径,为电网协调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可能。

其意义,势必将在未来的某一个节点凸显。

最新相关
智界走入2.0阶段: 再出发,更强大

智界走入2.0阶段: 再出发,更强大

自智界诞生之日起,围绕他的话题就从没有结束过。在目前的五界之中,他入场够早,仅次于问界,却在订单火爆的同时遇上交付瓶颈,经历了长达数月的挣扎与阵痛,此后起起伏伏,在销量上总比不上问界的...

只许高管摔碗,不许销售掀桌?

最近有个新闻大家肯定有所耳闻,就是某汽车品牌高管批评友商的基层销售人员通过一些话术"截单"。这其实不算个大事,毕竟现在的社交平台太发达太丰富了,再加上高管也是人,也需要吐槽发泄之类的。...

国产车把合资逼到墙角

"都2025年了,怎么还在吹国产车。"相信读者朋友们在看到文章标题后,多少会有些人这样说。因为在文章产出之前,笔者身边已经有不少人这样吐槽我了。在他们看来,国产车已经在新能源赛道实现超车,...

沃尔沃不想和 ABB一起"混"

沃尔沃不想和 ABB一起"混"

2025年,对于转型,对于如何应对中国车市的发展现状,各国车企在战略布局上,清一色地给出类似于中外分制的思路。而结果,大家也看到了,日产、丰田各自凭借一款中国色彩浓重的原生电动车让消费者看...

舍弗勒Q2营收微跌,维持全年业绩预期

德国机械及汽车零部件制造商舍弗勒近日公布,受欧洲和中国市场需求疲软、汇率不利影响以及美国关税等因素拖累,该公司第二季度营业利润低于预期。舍弗勒表示,第二季度销售额为59.22亿欧元,同比...

受阿根廷推动,巴西汽车出口将大幅增长

巴西汽车制造商协会Anfavea 在8月7日表示,2025年巴西汽车出口增幅将远超此前预期,并称这一预期的上调得益于邻国阿根廷的强劲市场需求。出口的增长有望帮助巴西抵消本土汽车销量不及预期的影响...